福州市中山小学 邓倩倩
一年前,想说的不多,想做的也不多,只能将感慨浓缩这纸上千字。
1、 初心“升级”
相信每一个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人,在最初都是怀着教书育人的三颗心(爱心、耐心、责任心)走进了教育这个大花园。可尽管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还是不可避免地要用无尽的考试与平均分来最终评价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背负着这样的压力,老师们也煞费苦心、耗费体力地对学生开启了“猜题”到“刷题”的教学模式。因为我们始终不敢“放”,牢牢拽住排名的缰绳。
记得有次在微信上宽慰一个班里成绩前茅孩子的妈妈,不要给孩子和自己太大压力,已经学的很好、做的很好了。这位全职妈妈是个非常负责任的妈妈,一份期末的成绩单,于她而言不单单检验着孩子这一学期来学的成果,更是她平日常抓不懈有否成效的体现。这是孩子的成绩单,也是她的成绩单。我教了这个孩子四年,几乎年年期末语文成绩第一。她告诉我:“每次保持第一,比去冲第一难,还要在意孩子的心理。”这句话也说到了我的心里,我教了这个班四年,几乎年年期考保持第一我做到了,但总觉得缺少些什么。
当我加入麻吉星精英团队,开始厌弃自己在期末的时候给学生印卷子刷题,觉得这样毫无意义,还不见得能挽救在学海里扑腾的学困生。于是我想“放”,并且开始“放”。一放——放下执念。二放——放慢脚步。我想要给他们的不再是“保持第一”,而是一辈子能带的走的能力。我要让学生专注的精神,出现在往后每一堂课里,而不再是期末复习时让自己像补习班的老师,在临考前为他们抓重点,抱佛脚。时代在变,教育的初心必须“升级”,才能完整了教师的形象。
2、 团队“打怪”
很开心能加入麻吉星精英团队,很幸运能遇到一群“老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么,在麻吉星精英团队,不止是三人而是三驾马车,一架是学术与教术前沿的教授马车——引领,一架是专业与技术精湛的导师马车——辅助,一架是探索与实践的伙伴马车——共学。”正因为有了这三架马车,时时刻刻处处都在鞭策着我们,所以尽管这一年,我也有过迷茫,更有过压力,但从未想过放弃。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已变革,教师角色也正经历着时代转型,这是每一个正在为师的我们逃不掉也躲不过的,所有的改变须从教师开始,从课堂开始。尽管前路艰难,我会将摸索中遇见的困难当作一个个“怪兽”,在实践中不断升级自己的“装备”,再得团队里三驾马车丰满“血槽”,相信我们都能打怪成功。
3、 实践“通关”
当我们开始转变传统课堂教学,其实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儿。因为备一节课需要准备的更多,对教师素养和能力的要求更高。上周,我们在暑期共读群里讨论一个老师的疑惑:“同化—失衡—调适”借助IRS反馈系统的信息调整教学,最难的是老师设计或找到合适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对话、思考。但是这样经过几次反馈,可能一节课只能探讨一道题,课堂时间及课堂题量怎么保证?”我觉得问题设计的关键在于层次,哪种问题适合个人?哪种问题适合分组?哪种问题需要难度?哪种问题需要举一反三?明确目标是让学生思考,当提问的方式有了层次,思考便有了逻辑,再从部分慢慢上升到整体。课堂应该是流动的,是活水。加以多元的鼓励或要求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和持续性,当教学样貌不断切换,提供学生精熟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展现出学习的创意,才能让学生的“学”从被动慢慢转为主动。让出讲台,相信学生,很多时候他们的答案比我们预设的更精彩。主动思考、小组讨论、上台发言,这些哪一样不是能力的培养,都要在一点一滴中建立并变成习惯。当老师们抱怨着学生在课堂上“呆若木鸡”,为了赶进度,只能自己讲的“口干舌燥”,缺少反思自己的“教”哪里出了问题,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和惭愧。因此,老师若不“变”,只会让那些中等生、学困生在一年年升学中逃离学习的队伍。在真正实现信息化融合的课堂中,老师要用最精简的时间,讲最核心、最关键、最重要的东西。这样一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根本不用担心时间与质量不保证。关关难过,关关过。只有师生砥砺,才能不断与时俱进。
一年后,想说的仍旧不多,想做的却已脑海建模,只等将更多行动付诸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