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第八》)
【语译】
孔子说:“如果有人能像周公那样具有美好的智能和技艺,却表现骄傲自大而且吝啬小气,即使还有其它方面的才华,也就不值得看了。”
【研析】
孔子于这一章中主要戒惕骄奢之人。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不在于他的智慧有多广、才华有多少,而是在于他待人处事的态度是否合于礼。如果本身才德兼备,又居高位,不但赢得人民的爱戴,还能服务更广大的群众,便是所谓“兼善天下”。
相同地,倘若一个人并没有显赫的官职及才能,但却具备好的德性,他至少能“独善其身”,一样会受人尊敬。但是,若表现骄傲吝啬,不论是否才德兼具,都会令人望之却步。
【延伸思考】
1、为什么一个人若是骄傲自大而且吝啬小气,会抹煞原本具有的才能呢?你赞成吗?
2、如果你有美好才华和德性,你会选择“兼善天下”、还是“独善其身”?为什么?
【阅读资料】
周公盛德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次子、周武王的弟弟。当文王在世的时候,周公旦非常孝顺,比别的儿子更为淳厚仁爱。到武王即位,周公则尽心尽力的辅佐武王讨伐商纣王、执掌政事。
武王灭殷的第二年,天下还不安定。武王有病,群臣都非常恐惧,太公、召公于是恭敬的占卜。周公说:“这不足以感动我们的先王。”于是就将自己作为人质,设祭坛向先王祷告,表示愿代替武王去死。然后再到先王神主前占卜,卜人都说“吉”,周公很欢喜。他将册文藏入用金属封缄的柜子中,告诫保管人不要说出去。第二天,武王的病就好了。
后来武王驾崩,周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担心有人会叛乱,于是登上天子之位,代替成王暂理政务、执掌国柄。听到管叔等人散布“周公将要对成王不利”的谣言,周公说:“我之所以不加回避而代理国政,是担心天下背叛周室,那将无法回报先王。为了完成周朝大业,所以我这样做。”于是继续辅佐成王,让他的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前往鲁地受封。
伯禽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卑贱了。然而我由于忙着起身接待士人,有时洗一次头却三次捧起头发;吃一顿饭却三次吐出食物,还怕失去天下的贤才。你到鲁国,千万不要因为是一国之主而骄慢待人。”
成王长大成人后能处理政事了,周公便将政权还给成王。周公代替成王治国时,面朝南方接受诸侯朝见。成王上朝亲政后,周公就面朝北方就臣位而立,恭敬小心如同畏惧的样子。
当初,成王年幼时得了病,周公就剪掉自己的指甲掷沉于黄河,向河神祷告说:“成王年幼还没懂事,干犯神命的是我旦啊!”也将祷告的册文藏入盟府。不久,成王的病情就好转了。
到成王执政,有人诬告周公。周公无奈,逃奔到了楚地。成王打开盟府看到周公祈祷的书册,感动的哭泣起来,马上让周公返回京城。
周公回归京城后,恐怕成王年轻气盛,治理国家出现骄奢淫逸,于是撰作《毋逸》、《多士》。在《多士》中告诫成王:“从成汤到帝乙,无不遵循祭典修明德政,诸帝无不德配上天。到如今这位后继君王纣,荒唐淫逸,不顾天道和民心的顺从与否。他的百姓都认为他该杀。”
周成王在丰京,天下已经安定,但周朝的官吏设置、行政职能还没有井然有序。周公又撰作《立政》,以利百姓。百姓非常喜悦。
周公在丰京染上疾病,临终前说:“一定把我葬在成周,以此表明我死也不敢离开成王。”
周公去世后,秋天的庄稼还没有收获。发生暴风雷雨,禾杆全部倒伏,大树统统连根拔起,国人大为惊恐。周成王和卿大夫穿上朝服打开用金属封缄的柜子,取出当年的册书,成王才知道周公将自己作为人质来代替武王去死的实情。成王拿着册书而流泪,说:“从今以后恐怕没有那样虔诚的占卜了!昔日周公为王室辛勤劳苦,只因我年幼而不知。如今上天大动威颜来昭明周公的德行,朕要亲自祭天迎神,按照国家的礼制也是适宜的。”
成王出城至郊外祭天,天就下起雨来,刮起相反方向的风,禾杆全都立起。太公、召公命令国都百姓,凡是所刮倒的大树,全部扶起,培土加固。这年获得大丰收。
周成王命令鲁国可以在郊外祭天和祭祀文王。鲁国能够拥有天子的礼乐,就是为了褒扬周公的盛德啊!
【课后作业】
请归纳故事中的周公具备哪些“才”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