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儿,
好久没给你写信了,你已进入大三第二学期,显然,离毕业也就不远了,也到了必须思考人生道路的时候了。遥想我们在你这个年纪,也是很茫然不知所措的,所以我们也很理解你,环境不同,你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了。很多时候我们也帮不上什么,但做为过来人,我们还是可以分享一些人生经验,帮你能够更清楚的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坑,至少少走一些弯路。
职业选择对于男人来说可能要比女人更重要一些,俗话说的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嘛。好的职业是什么,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我认为,至少有两点是必须的,一是你能够从这份工作或者职业中找到快乐与成就感,至少不会感到痛苦。二是,在这份工作中,能够掌握有用的专业技能,并且能让你发挥你的长处,让你的同行或者合作者认可你的职业表现。当然还有一点是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最好能够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不断进步,职业目标也能逐步提升。而以这样的标准来说,适合你的职业路径大致会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走学术道路,争取成为一个优秀的研究学者。 其实,这是大部分学霸同学走的最多的路径,读书,考研,留校,然后跟着导师做研究。这条路好处是不用花费太多精力去了解学习以外的东西,对于学习好的同学,这是一条最容易走的路。坏处是很长一段时间学习生活简单甚至很枯燥,很可能没有太多挑战性。要想真的出成果并取得一定学术地位可能需要漫长的等待。可以想想你学习中的单调重复,及备考或者绞尽脑汁撰写论文时的痛苦,研究生活基本就是一轮一轮这样的循环。而且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同学中,最聪明最有才华的同学很少会选择这条路,或者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真正能够走下来的,往往是那种一开始并不十分突出,但有很强自律性,耐得住寂寞的同学。除了在学校,毕业后进各种研究机构也很类似,包括各种大学研究所,企业研发机构或者政府研究院等等,都是大同小异,工作基本轻松,但做出成绩出人头地很难。
当然,对于个人来说,有机会,我们肯定希望你去搏一搏。虽然很难,但只要学出来,这也是一条康庄大道。朱阿姨就是一个好榜样。如果你有意愿走这条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跟对导师,一个好的导师不但能教给你很多专业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能带你进入学术圈。要知道不同专业的学术圈其实都是一个个小圈子,要想在圈内得到认可,有熟人引路是至关重要的。而导师一旦在圈子里有一定认可度,才可能不断拿到重要的课题,也只有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学习,才是成长最快的路径。我在北邮的老师中,有一位老师是专门研究物流运营管理的,他的课题主要是研究类似京东这样的企业,要在全国哪几个地方建立仓储才能使物流最顺畅。这样的课题他做的很成功,所以不断有大学从大企业接到类似的项目后邀请他去做,他带着他的研究生做过香港,日本不少大学的项目,可谓把研究做到了全世界。好的导师大都类似,会从政府,企业和各种基金协会中源源不断接到好的项目,从而不断进步。
选择导师很关键,同样重要的是如何跟导师建立亲密的关系。脸皮要厚一点,要主动多找导师沟通。道理很简单,作为下级人员,机会并不多,你不主动,很多时候导师是不会把机会给你的。你现在上课,如果碰上好的老师,一定要主动多交流,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好的老师在你申研时所起的作用,往往比申学中介还要大得多,特别是在美国这个非常讲究个人信誉的社会里。一是他们可以给你写很好的推荐信,二是老师们在名校中往往有着较好的人脉,可以更清楚的知道哪些学校哪些导师手里有合适的项目,并把你介绍给他们。我上大学时,曾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爷爷厂里因为业务关系,认识了中科院下属公司的几个朋友,当时中关村在国内计算机行业还是很NB的存在。他们算是业界的大拿,人都挺好的,也跟我说如果愿意,可以去他们公司里干点活,其实也就是装装电脑,接待接待客户什么的。我当然愿意,可是因为脸皮比较薄,并不算主动。往中关村里跑了一两次,看到他们都比较忙,又不好意思主动去问他们有哪些活能干,眼里没活就只能傻坐着,后来就更不好意思去了,这事就不了了之。现在想来,一个学生,在别人眼中其实就是个小透明,你不主动去帮忙,有问题又不去问,谁还会专门照顾你呢?所以,要想做事,一定不要在乎面子,只有自己去争取,才可能有突破,如果自己都不去试,别人是不会主动帮你的。
当然,要让导师选择你,自己的能力也很关键,尤其是研究分析能力。在人文领域,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多,但要言之有物,让自己的结论站的住脚的人其实不多。要做好分析研究,必须学会如何建立正确的分析模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建模。而要做到这一点,学好计算机和数学又是必须的。其实大部分文科同学这方面是弱项,如果你能够这方面有一定特长,是足以超过大多数人的。无论什么样的老师,最喜欢的都是能干活的学生,所以把事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类,找到适合你的企业,在企业中逐步成长。这条路其实是大部分人最常走的道路,但并不意味着这条路的职业发展没有前景,恰恰相反,这条路反而是最好走的职业路径。我们的同学中,混得最好的,大多是在企业中做的不错那一批,做到高管的也不在少数。而如果在电信运营商这样的大国企中,混个中层也就是很滋润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在一个企业中待一辈子,只要自己有本事,总会有机会跳槽到更好的企业。有人统计过,人一生中,每到7-10年,往往有一次向上的机会,而从25岁进入职场算起,到65岁退休,大概会有4,5次机会,就看你能抓住几次。所以,提前让自己做好准备是很关键的。 我的大学同学中,有一位的经历挺有意思的,他毕业时留校,给学生上过几年课,然后跟着导师跳到中国电信的系统集成公司。因为有讲课的经验,比较能说,就管Marketing,负责技术方案的讲解。又因为干的比较出色,对各厂家技术研究很深,后来又跟着部门的老大一起跳到安永咨询,专门负责给企业做系统解决方案的设计咨询,一直干到现在,算是业界一资深大拿了。并不是说他就是混的最好的,而是他一步一步走的特别踏实,所以每次说起来,大家都挺羡慕他职业发展顺利,每一次都踩在正确的点上。
说到企业,离不开国企央企的话题,作为曾经的厂矿子弟,国企曾是我最熟悉的地方,而在几十年前,在中国最舒服的地方就是类似这样的大厂矿,就像一个避风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有自己的学校,医院,食堂,职工的工资一般会比周边社会高一点,逢年过节还会发鸡鸭鱼肉等各种福利,连子弟读大学都有着各种特权。在厂矿生活,的确很舒服,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国企职工都是享受社会主义红利最多的阶层,所以我的中学同学大部分毕业后又回到了厂里。但我当时却一点也不想回厂,一是这种企业里人际关系太复杂,基本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大部分人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做任何事都要找关系,而不是自己的真实能力。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总是感到很逼仄,完全看不到希望。二是年轻时总是希望自己今后的经历能轰轰烈烈,90年代正是中国经历大变革的时代,虽然我们对未来基本没啥概念,但是周围辞职下海,创业发财的朋友不少,大家都想着出去闯一闯。却没想到我们这一代遇上了中国最好的年代,基本上只要自己努力,机会很多,所以大都还混的不错。不过我很怀疑今天中国还有没有这么多机会。毕竟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又开始蜂拥着考公,挤着进国企了。而随着中国政府财务危机,公务员也会越来越不保险,很可能今后若干年,部分效益好的国企会再次成为中国社会唯一的避风港,同时也会越来越封闭,圈外人越来越难进入了。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是适合的企业呢?一般来说,当然是越强越有实力的企业越好,大家都想进世界500强,一是稳定正规,二是向上发展的空间大。此外,大企业的福利也更好,像Google,微软之类的企业,福利都是出了名的好,毕竟,这些企业太挣钱了。不过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些企业肯定不好进,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找一家薪水和名气都说得过去的企业,毕竟找工作本身就是双选择吧。如果说,有什么企业是找工作时尽量要避免的,以我的经验,不要选你认为凑合或者低配的企业。当你发现你周围的同事与你的三观不合,普遍比较Low,甚至他们追求的东西是你不屑为之的,你在这样的环境里往往会很难受。我当年大学毕业,并没有想办法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了家乡的电信局,固然是希望离家近,自己并没有努力去争取留下也是一个原因。其实我后来挺后悔的,因为我发现和我留在大城市的同学比起来,我的起点明显低很多,而之后要想从低点再往上走,要付出的努力也要比别人多很多,才能达到他们的高度。也许你以后也会有同样的问题,是留在美国找工作还是回来,当然,你会有你的考虑,但要记住,不管什么决定,前提一定要是自己努力争取过更好的起点,而不是凑合着找一条路。另外,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中学时的同学大部分三观比较近,交朋友很容易,但到了大学,你会发现和你谈得来的朋友明显会少了很多,而其实到了工作中,能够互相欣赏的同事只会更少,但在同一家企业中,只有当你觉得你的同事们和你认知大致相同,而且水平和你匹配,值得做为一个团队一起去努力时,你的工作才有价值。所以,能够找到并进入一家这样的企业,对于你的职业发展才是大有好处的。
当然,作为年轻人,要想尽快融入企业并取得快速发展并不容易。特别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不管你是清北毕业还是美国名校,在工作初期,大多数人做事不行,因为上学时你们并没有系统学过如何为人处事,除了会考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遇到利益分配,如何去争,既要达到预期,又要不少露痕迹,还要言行得体。大部分孩子,基本不懂这些门道。我在北电时的老板,有一句名言:做为技术人员,要清楚,你的成功中,个人的技术水平只占不到20%。这句话,我当年很不以为然,现在却完全同意。在企业中做事,技术层面永远不会太难,难的是搞懂人情事故。不懂这些,在单位里,就像走进了玻璃房,前途光明,却到处碰壁。要知道,在企业里,除了平时合作的同事,能够帮到你的贵人,绝大部分是比你们年长的一代人,如何处理好和他们的关系,让他们能够记住你,关键时候拉你一把,是年轻人的必修课。所以年轻人要想少走弯路,一是要勤快,不管是学习还是干活,很少有白付出的努力;二是懂得何时放下自己的自尊心,能够听得进别人的批评和提醒。这是最重要的,很多穷人的孩子由于出身卑微,自身性格倔强,自尊心往往过于敏感,很难接受批评,容易产生敌对情绪,说他三句,就能甩脸子。这其实对于自己的成长是挺致命的,如果自己不能领悟,并慢慢改进自身的处事模式,别人是不会愿意多提点你的。只有学会了这些,慢慢弄懂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合作,职业道路才会有真正的发展。
第三类,自己创业或者做小众领域的技术专家。这条路径,其实是远期路径,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基本没啥现实意义。因为既没有经验,也没有人脉,更没有资金,是很难去创业的。而且,在没有经过大公司的正规历练过的时候,最好也不要盲目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就像前面说的,当你起点很低时,往上攀登,要比高处的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代价。然而,我还是希望你的心中,多少还是要存着以后创业的种子,并为有朝一日能有这样的机会默默做好准备。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宝贵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我接触的年轻人中,除了个别人有变态的编程能力外,大部分人在技术上乏善可陈,没有什么优势。但优秀的年轻人,共同的特点就是学起东西很快,不怕吃苦,而且特别愿意去努力学习新东西。其实,如果在你的人生旅途中,能有一段时间需要你心无旁鸢下功夫去学习或者去拼命干活,千万不要错过。你会发现这段时间自己会成长的特别快。这样的时间往往不会太长,但也许只要保持足够努力一年到两年,你就会超过很多人,成为这一专业的行家。另一方面,要对学习新领域的知识要保持open态度,不要在意学到的东西短期内是否一定用得上。要知道,别人唯一无法从你身边剥夺的东西就是知识。所以学到的知识越多,你各方面的能力也就越强。
当你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在这一行业中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人脉,通常你会发现,可能选择的路就会多很多,比如,可以选择跳槽到同行业中更好的企业,有机会也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创业,但也可以选择继续钻研,做这个领域的专家。事实上,这是一个通常容易被忽略的路径,尤其是在小众领域。因为小众,所以往往竞争并不激烈,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出息,事实上,只要你做的好,在这样的行业中住住会比那些大众的行业中得到更丰厚的回报。当年我们毕业时,有一个同学分到国家气象局,不是凭关系,而是刚好有个名额却没人想去,因为邮电大学的主业是通信,大家都感觉只有在电信业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结果她混得挺好的,早早就成了气象卫星通信的专家,待遇也比我们强多了。另外一个同学分配到光传输所,这个行业在当年也是冷门得很,一是和计算机关系不大,专业面很窄,就是光传输的研究,二是从事这行业人也不多,属于跳槽都没啥地方可去的。但这个同学踏踏实实的干了十几年后,算是混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后来被推荐作为中国方面的专业人员去联合国工作,再往后,全家移民去了瑞士,还是为联合国做类似的工作,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是过的也轻松惬意吧。
其实,除了少数野心勃勃的人,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做一个不用承受太大压力的技术专家或者顾问,或者做一个单纯的财务投资者,因为这样的生活是最自由的。但真正能够走这条路的人,其本上只有两类,一类是靠天赋,一类靠机遇。前者主要从事设计师,律师,医生之类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就像王谦舅舅他们一家;后者更多的是财务自由后的选择,比如创业成功后把公司卖掉,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像徐叔叔那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中国很出名的段永平,陈天桥走的都是这条路,之前在自己公司很成功的时候激流勇退,年纪轻轻就享受退休生活,然后远离名利场,专心做价值投资,让自己的财富慢慢升值。不过很大程度上,这条路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有心为之,很可能适得其反。无心插柳,反而才能得到最好的。总之,都要看命运的安排吧。
好了,这封信写的很长了,我想到的其实有些琐碎,只是把我这么多年的一些思考跟你交流一下,有些东西不一定对,有些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我想你多看多思考还是有用的。许多年前读《教父》,有一句话书中重复了多次,让我印象深刻:每个人只有一种命运。其实,我们人生中所走的路很多时候都是注定的,和我们身处的阶层,经历的大环境,还有我们的性格息息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努力,随波逐流,相反,只有不断寻找,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纷呈,我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你觉得呢?
永远爱你的爸爸 妈妈
2024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