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时代的素王,也是圣人,他这一生都在推行仁政。春秋时期非常乱,也没有人想过去改变,唯独孔子。他将他的一生都去推行仁政,但是却没有换来天下太平,而是世人们不理解。他这一生都没有完成他的志向,他活着时没有人理解他,世人却惋惜他的生命、他的才华,也将他铭记!
孔子死后,他被葬在了鲁国。他的弟子为他守孝三年,这三年之后这个弟子继续为他守丧,甚至子贡在孔子的坟墓旁边安了家。后来有更多的人在孔子的坟墓旁安了家,最后竟然有一百多户人家了。这个地方也被大家称作“孔明”。而孔子曾经住的地方也变成了一座庙堂,有许多人来到这座庙堂里追悼孔子。甚至汉高祖刘邦也来为孔子祭祀,不只是汉高祖,像一些诸侯也会在从政之前来祭祀孔子,因为他的思想足以让世人把他铭记。世人对于孔子虽然不够理解的,但是尊敬的。孔子的政治教育上都有着志向;他是一位老师。他为世人为中国的文明思想整理文献。在春气只有贵族才能上学,而他他可以做到有教无类,所有人都平等,不管是贫民还是贵族。他不仅是老师他还是仁政的创始人,这种思想不管是在以前还是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两点都不是最重要的,他的人性光辉才是真正重要的。他少时就有了志向,要平天下。但是这不可是玩笑话,他将一生时间都用在了上面。他为自己的志向而立,并且在这之后寻找出路。他去了许多国家,也渐渐有了影响力,但是世人不接受他的思想。这并不是他的问题,孔子是有着道德的,而在乱世谁能像孔子这样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去追寻道德?他们在本能,而孔子在道德,他们角度不同。孔子的办法也不是真的不和人性,他曾经提出过一种方案;首先先要国家富足,让人民都可以吃饱饭,之后再从政教育、用儒家思想去治国。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没有被采纳,但是在后来他的办法被汉高祖刘邦采纳了,这可能就是汉高祖去祭祀他的原因吧。这种做法不仅可以让当时的环境变得更加的稳定,让大家都可以有物质上的富足,也可以有精神上的提升。
后来也有人拿诗去赞扬孔子,或者为他写一写评价,就比如说司马迁。司马迁歌颂孔子;孔子对于他就像一座高山,是他追寻的方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他知道自己可能无法达到像孔子那样的境界,但是心向往之。他想见见孔子,可是他与孔子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只能去孔子的寺庙为孔子祭祀。他去了孔里,他发现虽然时代在更迭,但是在孔里人们所尊行的礼法还是春秋的。有许多君君臣臣,他们在他们那个时代过得都非常荣光,但是当时代过去他们的荣光也会随着时代而消逝。但孔子不同。孔子这一生从来没有享受过荣光,只有艰苦,但是他却可以被后世铭记,因为他对时代的贡献对整个中国都贡献都是非常大的。他为中国文明整理文献,他为天下之太平而求政,还有许许多多。在司马迁心中孔子可以被称为最高级别的圣人,也就是至圣。那么孔子对于司马迁的影响一定是非常大的。司马迁感受到了属于自己身上的使命,孔子为中国人民整理文献,司马迁为中国写下史记。他追寻使命也不是容易的,但是他也不会放弃,这不就是儒家思想吗?
春秋就像一个万古长夜。春秋乱就导致人心乱,也可以说人心乱导致时代乱。当时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人心是麻木的,他们内心中没有礼乐、没有仁心,没有人想过去改变,就算想过也不愿意吧,除了孔子。孔子是唯一一个愿意去改变时代的人,他向他的一生都奉献于此,但是这个过程是艰苦的。他首先将自己照亮,然后再将自己的亮光绽放出去,将自己的仁心外推,也就是立己达人。他想照亮人心,但是人心的麻木不只是一人的,而是一个时代的,虽然他并没有做到,但是他的精神却流传下来了。有许多像孔子那样,像司马迁,像王阳明,他们可以做到当仁不让,那我们呢?这个时代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光明,他也需要像孔子那样的夜灯。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不这样做,但是实在需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