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逢过年过节,很多家长会让自家孩子表演一段背诵唐诗宋词,三字经,或者弟子规等,众人通常会夸赞孩子聪明,家长们也因此心满意足,拥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也是一种值得炫耀的财富不是么。
孩子慢慢长大后,家长们在酒桌上就开始讨论他们的成绩,我还记得我一亲戚家孩子快高考了,亲戚说,我家孩子成天打游戏,这次模考差几分就能够得上本一了,老师也说了,要是努力一点点,本一绝对没问题。其他人纷纷说,成天打游戏成绩都能那么好,绝对是聪明人啊。
这让我想到了刚踏入高中那会学校召开家长会,其目的主要还是让家长和老师有个彼此交流的机会,开学也才一周时间,老师对某些学生还没有多少印象,而当我妈向老师提到我名字的时候,老师眼前一亮:你家女儿脑子很聪明,是个好苗子,就是课堂上不守纪律啊。回去后我妈把这话反馈给我,我就自顾自的沉浸在了前半句话里,很聪明,嗯,我的确是一个很聪明的姑娘。
之后我还是老样子,上课不听讲和同桌聊天。一次英语课上,老师因此对我大发雷霆,说了很多难听的话。过了几天进行了一场英语考试,我拿了个全班第一。课上不听都能拿第一,事实证明我就是个聪明的姑娘,自此,那位英语老师就再也没干涉我的课堂纪律了。
后来的事态发展想必大家也猜到了,我只考上一个大专。英语在高考中并没有发挥优势。对于一个时刻提醒自己是个聪明姑娘的我来说,我会安慰自己:那是因为我没有努力,要是我努力了,结果就不会是这样了。而事实是,如果我努力了却没有取得好成绩,那就证明不了我的聪明了,我害怕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不想成为别人眼里的笨蛋。
踏上工作岗位后,面对我不懂的问题,我不会主动去问,而是自己默默的上网求解,我希望我给大家的印象是一名聪明能干的员工。每当我自认为获取了一些小小的技能后,我的脑海里会有这样一幅画面:一圈人围着我发出各种惊叹和夸赞声,“你是什么做到的?我可是怎么学都学不会啊”,“你怎么什么都懂,好羡慕你的知识面”。。。就这样无限次地陷入自我陶醉和欺骗之中。
02
《succeed》这本书中提到两种很有意思的心态,表现型(be good)和进取型(be better)。
而我就是典型的表现型选手:做事常常不是为了自己的进步, 而是为了自己当下表现得多好,为了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而进取型选手做事是为了自己的进步和收获,最大的部分不是来自外部的奖励或者赞赏,而是自己的进步,即便在做得不足够好的时候。因为注意力是持续关注于自身的进步,哪怕一点点。而这些细微的思维差异,长期来看却造成天壤之别。
行动来源于目标,目标取决于价值观。如果你是表现型选手,你的价值观为了获得更多人的认可,那么,名誉,权利,社会地位等这些需要依赖于他人认可的目标便会成为你的动力。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工作是为了赚的更多,买更大的房子,买更好的车,过上比别人更好的生活,可问题是,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一旦失去了他人的认可,内心满足的源头被切断了,那么,我们是不是活的太被动了些?
他人的认可是不可控的,而鼓起勇气去正视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每天比昨天多一点点进步是自己能做的。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努力是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而面对失败,这两种类型的选手的心理状态也是天壤之别的。表现型选手更多的会表现出抑郁和焦虑,进而开始怀疑人生。而进取型选手则会很快恢复,因为在他们眼里失败不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而是一种获得进步的方式。
如果你把阻碍视为威胁,你势必会逃避,而当你把它视为一种挑战,你势必会采取行动去克服。
03
现回想起来,我的英语成绩之所以不错,是因为初中打下的基础,因为我很喜欢英语的发音,会不停的模仿朗读,并录音,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直至和原音接近,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由此,语感渐渐形成了。在我有所成绩时似乎忘记了曾经付出的努力,选择了一味的陷入自我满足。只看到了自己已获得的成绩,却没看见自己有待进步的空间。
语法是我的弱项,因为初中的难度并不大,凭借我的语感,还能保证大多数的题目做对,而接下来的高中三年,我的语感已经不顶用了,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也越来越吃力,这种优势不足以继续保持下去。因为语法很枯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对我来说就构成了威胁,也许是因为没有勇气去正视自己的不足,我安慰自己:外国人不懂语法还不是照样能说能写?一味的逃避最后也因此把我唯一的优势给消失殆尽了。
所以,对于我孩子,我会避免用聪明二字去表扬他。很多实验也已证明被夸聪明的孩子和被夸努力的孩子中,后者更愿意去尝试更有挑战性的任务。而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会去选择更简单,自己更擅长的任务。
一时的成绩终将成为过去时。而成长是进行时,别忘了人生是场马拉松,更别忘了,量变终有一天会发生质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