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翻看《成语故事》一书,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震撼:每一个成语都有出处,每一个典故都波荡起伏。其中“无商不奸”这个成语颇让人意外。“无商不奸”原意为“无商不尖”。 “无商不尖”,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商不尖”之说。 “无商不尖”还体现在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目的是笼络顾客,薄利多销。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追逐金钱成为个别商人的全部,为暴利所驱,出现很多劣质产品,渐渐地“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上当受骗的消费者就大骂奸商;以讹传讹由原来的褒义词“无商不尖”变成了现在的消费者眼里口中的“无奸不商,无商不奸”。
读完之后我陷入沉思:其实像这种以前是褒义词传着传着变成贬义词的成语、典故还有很多,比如,象征权力的“衣冠禽兽”、对故国思念的“正月不剃头”,都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变成了骂人的词。对我个人来说读了这些成语只是增长了见识,但对我的职业来说却增添了使命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成语还要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出处、随着时代变迁的意思变化;更要让学生在加深印象之余分辨恶俗文化对少年儿童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