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本书,有时间会听一些读书APP,关于爱情、人生和孤独,以前也读书,可是却不记得书中那些关于感情的徒劳和人生的孤独,或者说读书反应的正是你的内心,在这个时候你感觉到了,所以才会激起共鸣。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不应该看一半去看电影的,电影较之书差的远了去,但看完电影已知结局又不想再去看书,小说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爱的故事。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男主人公在等待女主的半个世纪里,睡了622个女人,如果本书歌颂的是男主对女主的爱情,但和这另外的622个女人是什么?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
雪国讲了一个已有家室的东京富二代岛村在雪国度假与雪国一名艺妓驹子的故事,驹子真心爱上岛村,不能自持,岛村清楚地知道驹子迷恋上他,但他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可悲的,他又同时倾心叶子,叶子可望而不可及,却在叶子在火灾中丧生表现的如此平静,也许岛村也是认为再多的悲伤也是徒劳吧~一切都是徒劳的思想贯穿在整本书中,每一句唯美的表述都充满了淡淡的忧伤。
面纱是我读的毛姆的第一本小说,小说在女主人公“凯蒂”的视角下展开故事,写出人的“复杂人性”及在“冷漠的人性关系”下的挣扎和试图解脱。“凯蒂”由虚荣、娇惯、自私,同时小说也被改编成了电影与2006年上映,电影和小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电影结尾,凯蒂是重新认识并且爱上了瓦尔特。电影的改编比较适应人心里期待的正常发展轨迹,但我更倾向于小说的结局及小说里两人关系的描述,小说里,“凯蒂”从未爱上过瓦尔特,在中国爆发霍乱的小镇,面临死亡时,凯蒂意识到自己曾经的肤浅,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丈夫,但她所想要和对瓦尔特气愤的是,在每天面对生死的地方,生命和生命的品质是最重要的,难道他们不应该刚下过去,成为朋友吗?但瓦尔特放不下,所以选择了死亡,临死前说了最后一句“死的是只狗”。瓦尔特死后,凯蒂的故事还有很长,她又遭遇了老情人,甚至还和他缠绵一场,她变得受人尊敬,回到英国开始了新的生活,读完小说,心情很难平复,为什么凯蒂在中国小镇已经意识到曾经的情人查理如此自私、浅薄,在回到香港还是在他的甜言蜜语和欲望的驱使下上了床?如果按照电影里演的就比较容易接受,但小说里写的才是真实的人生啊~人性的复杂与可怕,事后,凯蒂觉得自己甚至猪狗不如,狼狈离开香港回到英国。但她还是别人眼中陪丈夫前往瘟疫区勇敢坚毅的女士而备受尊敬!这多么可笑!人总是有太多张面纱去遮住真实的脸,有时候你连自己真正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或者不想看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