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的五个重要结论
一、资本结构由企业家而非消费者决定
1.劳动雇佣与资本投入
从上述内容我们已经得知,非原始的劳动是服务于生产过程和目的。如果该生产过程需要劳动效用的辅助,那么该生产就需要投入劳动资本,否则就不需要劳动的投入或者少量的劳动投入。简而言之就是劳动受制于生产目的和过程的性质。之前我们已经得知:把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的这一过程叫做投资。那么显然,把劳动运用于土地,就是向土地投资;把劳动投向于服务业,就是向服务业投资;把劳动投向于制造业,就是向制造业投资。例如,某刘姓家庭有一分地时,其自家父子两个劳动力即可经营其油菜籽种植业;如果他们有一亩地时,其家族子侄辈劳动力足以补充其劳动力的不足。而当刘姓家族有100亩土地时,方圆几里地的劳动力都将受雇于该种植业经营。我们假设刘姓家族后来改行做榨油坊,他们所投入的资本不仅有土地,还有人力木锤式榨油设备,并向周围村镇收购榨油原材料。这时他们所需要的劳动力不足二十人。从之前的农业种植到后来的生产作坊,劳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报酬水平都完全改变了。再后来,我们假设榨油坊设备的动力由人力改为水车驱动。那么,显然地,榨油作坊的高强度劳动将被彻底终结,劳动更加趋向于辅助的地位,人数会进一步减少。而在劳动规模上相反变化的例子,是英国工业革命前后的变化。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的18世纪,并不存在成规模的英国妇女劳动力,这时的妇女基本上都在从事家庭内的劳动。而在1839年的时英国纺织女工人总数已达14.6万人,占当时棉纺工人总数的55.45%。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纺织业设备发生革命性变化,纺织生产企业成片出现并扩大规模,使得这时的资本结构对劳动产生巨大的需求。我们显然不能认为英国和世界消费者对棉纺产品的需求是从1836年才开始的。恰恰相反,在17世纪晚期,印度的棉布就已经彻底征服了欧洲以及英国的消费者。1640年前后英国纺织业劳动组织和工具设备均仿照毛纺织业,数量和质量远落后于市面上流通的印度棉织品,由于质量低劣,基本无人问津。在1684年一年英国就从印度进口了上百万件棉布服装。以上所列举的这一基本事实,否定了消费者需求决定劳动需求的这一论断。尽管罗斯巴德在他的《人经济与国家》中也曾有过这样的表述。
2.劳动效用与资本结构
我们再从逻辑推理上论证消费者的购买行动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劳动的雇佣与否及价值决定之上。决定生产性劳动的是资本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取决于该生产或项目所特有的方案、计划及其具体制法,而不是买主对劳动产品的需求。在具体生产中,劳动的效用只能是服务、服从于生产计划,最终产品的购买者购买的并不是这些劳动的效用而是最终产品的效用。比如购买苹果手机的iPhone粉丝并不关心郭台铭在其生产线上雇佣的是大陆员工还是新近购买的机器人或机械手;又比如购买胆管功放的HIFI发烧友并不关心胆管相比于晶体管究竟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劳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只是大致地决定了资本投入的方向。在生产组织以及生产过程中,劳动是否被雇佣、劳动的效用及其价值的评估完全取决于企业家和资本拥有者而非产品的买主。当然,假如商品已经生产出来,需求却出乎意料地中止了,这时资本实际上已经用于生产没人需要的东西,这可能导致资本的损失或毁灭,这时的劳动雇佣被终止的直接原因仍然是资本结构或生产计划的失败,对产品的需求仍然是对劳动效用评值的间接因素。
总而言之,是资本结构决定了劳动的雇佣与否以及劳动的其他属性,再进一步明确地说:是资本-企业家所确定的生产计划决定了劳动的一切属性及其价值。消费者购买产品并非是在雇佣劳动。这一原理,除了李嘉图和萨伊以外,很多人包括经济学家都未能给予正确的认识,他们都认为购买商品的人就是劳动的雇主,就像以支付工资的方式直接购买劳动本身那样创造了对劳动的需求。所以无怪乎经济学理论总是在关键历史时期或关键之处就停滞下来,而资本─企业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们在社会中的真正角色地位未能得到深刻地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