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本读书法》,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1万字,我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笔记对读书的作用、如何做笔记,以及读书笔记有什么价值。通过这些,让你学会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利用有效阅读书籍获取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实现自我的发展。
本书是日本80后作家奥野宣之的代表作品之一。奥野宣之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非常受欢迎。在利用新闻出版经验进行网络和杂志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电视栏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NHK和TBS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本书就是围绕他的笔记本读书法谈如何读书才是有效的。
如果你读了很多书之后,从读书中获得的知识非常少,阅读的投入产出比非常低,对从书本学习这件事产生怀疑,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你走出困境,重新发现读书的乐趣,提升获取的知识的效率,让你不仅得到知识,也更加会运用所学知识。
这本书主要讲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笔记对读书活动有什么作用。
2.怎么做读书笔记。
3.读书笔记有什么价值。
第一次意识到读书笔记的威力,是看到杨绛先生说的一句话:“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笔记上不断地添补……”钱老能够做到学贯中西博闻强记,读书笔记的作用不容小觑。如果书摘是享用先贤的智慧结晶,写下自己的思考,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
大多数人都知道读书对人生非常有价值,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如何把现实需求与书本中的知识相结合,合理排列优先级,导致很多时候读书都处于漫无目的的状态,正是这样的习惯直接导致了阅读的低效和无效。
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作家奥野宣之根据自己的经验创作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级实用笔记读书法》,看这本书的副标题就知道,它主要强调读书笔记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性。
从书中可以梳理出三个重要核心观点:即笔记对读书有什么作用、怎么做读书笔记,以及读书笔记有什么价值。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说说笔记对读书有什么作用。
我们可能都听过猴子掰玉米的故事。小猴子置身成片的玉米地里,眼前全是玉米。它刚掰下一个玉米,觉得不好马上丢掉,再掰下一个,又发现更好的,再一次丢掉。最后小猴子两手空空。大多数时候,我们读书的行为与小猴子掰玉米的行为特别像,就是毫无目标性和主动性,小猴子见过无数玉米,走出玉米地后仍旧两手空空的样子,不正是我们畅游书本中感觉满眼都是知识,却毫无收获的样子。
对我们而言,读书笔记就像一个竹筐,把玉米保存了下来,记录读书笔记可以杜绝此类场景出现。
一、改变了读者与书的关系。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目标管理法。他认为一家企业如果毫无目的性地开展生产工作,将会发生内耗和浪费的可能性越大,甚至导致一事无成,无法经营下去。对于人来说,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要有目标,才能做好事情。读书亦是如此。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而书籍的海量的,漫无目的地阅读显然是一种严重浪费,读书笔记可以使读书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读书不再是随便看看,而是要获取和消化有用的知识,能够做到将所读过的书本的精华为己所用。
当我们主动带着目标去读书,自然会思考怎样选择书籍,购买什么样的书,如何读书才是有效的,怎样把书中的智慧灵活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人的读书行为就变和从前不一样,人与书的关系会更加深刻。我们应该把读书笔记当成读书的绩效考核印证材料。
二、提供阅读动力。按照我们熟悉“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的理论,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不难,但为什么总有人说自己难以养成阅读的习惯呢?这就是典型的缺乏阅读动力的表现,没有兴趣和动力,任何事情都难以养成习惯。
阅读过程中,随时记下重点和关键词句,写下自己的感悟和随想,将所读所感体现在笔记上,只要翻阅笔记,立刻就能对读书成果一目了然,这种有努力就有收获的充实感,会不断激励我们产生阅读兴趣,拥有快乐的阅读生活。
三、理性购书。买书是作为一个读者必经的流程。在线上线下购物都如此便捷的今天,买买买是再简单不过的事,购书这件事同样很简单。我也经常在逛图书网站时,经常被图书的封面文案、名人推荐语和作者身上的卖点击中,老是产生“读了这本书自己也可以变得很牛”、“这本书可能改变我的财务状况”的念头,忍不住动动鼠标就塞满了购物车,然后付款。然而我买回来的书,有些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我甚至看都不看一眼便塞进书柜。这种不合理的购书行为令人非常困扰。
关于笔记如何帮助我们理性购书,作者认为,由于笔记中经常会记录有关我们所读所想和所见所闻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不断明确自己的读书需求和目标,甚至写下了要读的书名。在选购书籍时,我们已经对所需书籍做到心里有数,就不会被五花八门的广告和海报误导,导致买下许多没用或者不看的书,这不仅节省金钱,也节约时间精力和家里的储藏空间。笔记使我们掌握了买书的主动权,体会到指名购买的威力,读书生活也变得清爽利落。
第二部分
既然笔记对我们的读书活动这么有用,我们就来说说怎么做读书笔记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提到做笔记马上就会想到深思熟虑、奋笔疾书的场景,在潜意识里强化了做笔记的难度,导致久久不能将做笔记这件事付诸行动。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蒂尔·马斯特斯曾在《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一书中说任何伟大的变革都是从0到1逐渐发生的。做读书笔记也可以从微不足道的行动开始,比如写下一句话,甚至一个关键词。作者在本书中也是这样鼓励大家写笔记的:
一、从简单内容入手。
荀子在规劝人们学习的时候,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发挥笔记的作用,我们得先有笔记;要使笔记改变生活,必须坚持“长期主义”。但往往人会受惰性的困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意志会被不断消磨,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变得繁复,假如把这件事当成任务,就容易产生倦怠感,持续做读书笔记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状况。作者认为,要克服难以坚持做笔记的困难,必须用放松的心态对待写读书笔记,从简单的入手,才有利于长期坚持。那么简单的定义是什么呢,作者认为简单的做笔记方式,就是只摘抄书里的关键词,重点段落,只需记下对你而言重要的信息,写随想笔记,记下某个时刻的灵光一闪都可以,不必写得太过于严谨,对语言辞藻也不用要求过多。因为即便是如此简单的记录,都会对日后的阅读生活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用简单的方式记录。
笔记里不光只记录读书有关的内容,也可以记录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灵感和思考,比如在通勤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一个有关近期工作的创意,突然回忆起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个重要的时刻,或者某个有启发性的名人故事,都可以记录下来。
最近一个月,我因为想认真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我每天会早起半个小时,选择步行上班。因为要写出好的文章,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存量,于是我一边步行,一边听书。当我听到书中的某个观点或者某句话,使我联想到类似的感受,我会产生一些想法,我就会到办公室后迅速把听到的信息写进笔记本,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写进去。假如想法相同,我可能简单写一个“相见恨晚啊”;如果不是很认同,我就会列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以及支撑意见的依据。才一个月的时间,这些积累起来的笔记会居然帮助我解决了一些重要问题。
虽然记录的内容繁多,但笔记并不需要刻意分区,只要附上记录日期,按时间顺序一直往后写,也没必要加工誊写,只要记录下来就好。有时为了省时,只要不产生混淆,也可以采取速记和略记的方式,记录要点、重点即可。必要时,如果书写比较麻烦,可以直接将需要记录的信息直接做成卡片和简报,贴到笔记本里。
人们常说大道至简,简单写出来的笔记,并不简单。
三、巧用标记法和索引法。
我们做笔记,是要让笔记提供生产力的,而不是制作一个沉默的盒子。因此我们需要经常翻阅笔记里的内容,这就需要快速找到目标内容。采用“一元化”和“随时记”的方式做笔记,时间长了可能会遇到难以找到之前记录的内容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标记法和索引法。
标记法又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用粗细颜色各异的笔标记笔记中的文字,比如用普通直线标记的内容,表示所标记的句子或段落“重要”、“客观上很重要”“暂时先画出,感觉以后会用得上”的意思,用圆圈标记,则表示专有名词、关键词或关键句等。
第二种是采用便利贴标记,便利贴,可以是文具店里售卖的带有粘性的便签纸,也可以是能写字的医用胶布。这个标记方法的制作流程,有点类似会计做账的时候,在某个分类那一页贴一张写了名称的便利贴,需要某类信息的时候,直接找到便利贴,就可以找到分类中所需的内容。
第三种最简单,用马克笔把所读过的书名写在笔记封面上。或者直接把书腰或书签贴在封面上,从外观上就可以将它区别于其他书的笔记,也可以一下子辨别出自己需要的笔记内容在不在里面。
索引法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制作检索用标签,就是写完一本笔记之后,在扉页上添加一个目录。看过书的人对目录都很熟悉,在扉页上写下书名,再用胶布或者笔在相应的页面做记号,结合目录和记号,迅速就能找到所需内容。第二种是将笔记数字化后存储在电脑上,需要资料的时候,搜索关键词就可以找到信息。
第三部分
现在我们来谈谈读书笔记有什么价值
一、笔记是创意之源。
一方面,因为读书笔记中既可以写书本中的精华内容,又可以写自己的感想,作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搬运工,只出力气,不动脑子。相比筛选和搬运知识,读者进行阅读的当下产生的想法更加珍贵。脑子被激活了,才能说明读书对你产生了作用。读者摘录完书本精髓后,在旁边写下摘录原因和想法,即便只是只言片语,这会成为将来值得参考的重要记录。自己的想法不会凭空产生,一定是在某个特定的阅读和记录时刻被读到和写下的文字刺激产生的,这个时刻,读书作为原创思考的源泉的能量就释放出来了。朱熹曾说:“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书本是大江大河,读书笔记就是挖渠人,水到渠成,我们就可以用水浇花洗菜做饭,我们就可以按需运用。
另一方面,读书笔记作为个人积累的素材库,在创作时显得尤为重要。经过长时间的记录,笔记的内容很多,信息量特别大,如果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们就毫无意义。不管读书笔记多寡,首先要学会重组碰撞,尝试联想链接的可能,否则是不会产生创意的。很多时候,一个创意的好坏,取决于于怎样排列组合信息之间的关系。
关于将信息重组和碰撞带来创意,最典型的要数白蛇传说的故事了。
在文学作品领域,白蛇传传说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迟到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本,后来玉山主人和梦花馆主在前人的基础上,分别创作了《雷峰塔传奇》和《白蛇全传》。1986年香港作家李碧华故事新编写了《青蛇》。
在影视领域,1992年贡敏等编剧以《雷峰塔传奇》和《白蛇全传》为蓝本改编为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由夏祖辉和何麒导演,赵雅芝、叶童、陈美琪、乾德门等领衔主演。1993年引进中国大陆中央电视台播映,创下收视率新高,也成为一代人的记忆。1993年香港导演徐克根据李碧华的《青蛇》,拍摄了电影《青蛇》,颠覆了人们之前形成的印象,从新的视角探讨新的问题,真正做到了旧瓶装新酒。
你看,这就是信息碰撞和重组的力量。如果这些文艺创作者没有将读过的信息记下来,就做不到重组与碰撞,也就不会产生新的创意。
即便不是为了文艺创作,写实用性的文章,确立写作意图后,为了激发创意,我们也得借助笔记,找到有关内容重读一遍,或者浏览书架盘点,找出各种可比较的信息。比如我对“工作”和“职场”方面的内容感兴趣,但认知又不是很清晰,结合自身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就会更加关心这方面的问题。
重读读书笔记,整合与“职场”和“工作”有关的素材,很快就能理清写作思路,写出好的文章。
只要事先做好读书笔记,笔记本里有打包好了所读所想的内容。需要创意的时候,通过重读笔记,整合信息,就可以灵活运用素材。这对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实习期间,我曾看过许舜英的《意识形态文案》一书,里面说:“ 紫禁城、黄山、西湖、塞外风光、山水画、瓷器、毫芒雕刻、兵马俑、地动仪、汉书、史记、战国策、西游记、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老子、庄子、孔子、黄帝内经、论语、本草纲目、李白、兰亭序、围棋、豫剧、旗袍……我们的文化给了我们什么?要看我们懂不懂跟它要什么。”
这句话对我是冲击特别大,她提到的每一个名词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可是在创作过程中,却不能吸收并加以运用。
究其原因,即便我们真正去了解这些文化,但我们从未想过记录点什么,并没有思考如何讲这些传统文化整合,提供创作能力。
罗曼罗兰在《论创造》写道:“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现实中,并不是设计师和作家才需要创意,想要生活妙趣横生,充满活力,创意必不可少,而笔记是创意的来源。
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提升写作素养。
现代职场,写作能力是一项重要能力,即便不是专职文艺工作者,大多数人也要面对写工作方案、工作总结,年度报告等写作工作。积少成多的笔记,就能帮助我们打下写作的基础。
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最简单的就是摘抄书本内句子或段落。能够面市的文章,审美和受众有明确定位,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规则,摘抄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学会一些写文章的规则和遣词造句的技巧,这是在笼统的学校教育中学不到的。这种摘抄的体验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非常相似。
很多人认为写作是一项需要天赋加持的技能,但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一书中说: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写作最基本的要求是让读者理解你要说什么,这就要求写作者写的文章时必须遵循逻辑清晰、有条不紊、语言流畅等普遍原则,还要使读者有获得感和交付感。
要具备这些能力,日常训练必不可少,最简单的就是从写读书笔记开始,比如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写在博客或者简书文章里。
同一个想法,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有天壤之别。我们说话时可以无条理和逻辑,即便言语表达能力差一些,多说几句也能讲清楚,但书面呈现要求文章结构要清晰,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才能使读者有兴趣读下去。坚持写下去,我们写文章的水平自然有所提升。
写作时,需要引经据典,发散思维,能够提升思想输出的质量,增加思考价值的浓度。通过输出,也会找到知识的盲点和不足,继而促使我们去翻阅和记录更多知识,这就推动输出与输入的正向循环。每次进步一点点,长此以往,写作技巧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
所以读书笔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摘抄和搬运工作,而是一举多得的事。
第二、笔记是走近智慧的桥梁。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被看做是踏上当上CEO、迎娶白富美的康庄大道的有效途径。中国的文化中也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历来几乎父母教育孩子都会把好好读书作为重点。这里所说的读书的价值,其实并非指读书这个行为,或者书本这种知识载体,而是从书中得到的知识和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达成世俗的心愿和目标。而笔记正是阅读价值的载体,搭建了我们与书中知识和智慧的桥梁,让我们将知识运用到个人发展策略当中。
在当下通常意义上的读书会获得学历和工作,更重要的是读书能够解决生活难题,让人不至于对生活充满无力感,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在网上经常会看到诸如“育儿焦虑,其实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件事”“治疗拖延症,只需做到这三点”等标题。点开文章后会发现,这些并不是空无一物的标题党,而是根据作者所读书籍中的知识,加上个人实践得出的有效方法。
这不仅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在输出读书笔记后,有类似问题的人通过阅读我们输出的知识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当前付费知识行业强势崛起,很多人通过读书获得了智慧和技能后,把经验和成果输出后,成为知识产品,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认知水平、拓展了视野、解决了问题,同时获得物质回报。很多希望获得这些技能的人通过他们的输出,也有所收获。
此刻,我们不仅感慨,何以解忧,唯有笔记。如果书籍比作是原材料供应商,读书笔记就是加工厂,最终为我们生产出应对问题的工具。没有读书笔记,就没有征战生活的弹药库。
第三、读书笔助我们有效做出“断舍离”的决策。
由于家里的储存空间有限,我们每隔一段时间,有时是一年,有时是半年,都要把不用的物品丢掉,其中包括书籍。通过读书笔记,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书对我们意义非凡,需要反复重读,这种真正有价值的好书,必须保存下来,以便随时取来阅读。尽管有些书对我们的意义并不重大,但丢掉它们的时候,内心难免没有不舍之情,尤其是对有收藏癖好的人来说丢掉东西就像经历一次分离。但是做过读书笔记,心里就会想这本书的灵魂好歹还跟自己待在一起,心情就会舒畅很多。最重要的当然是,理性丢掉不需要的东西,总比胡乱丢弃后内心感到无比懊恼强。
第四,笔记塑造生活。
笔记是伴随我们成长的重要物品,也是形成我们精神内核的重要物质载体。通过写读书笔记,我们可以找到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书,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做自己。
这本书的思想内核其实就是我们的人生底色。失落时,这本书让我们重振信心,走投无路时,这本书帮助我们找到人生方向,本书的作者也有这样的书,是法国哲学家阿兰的《幸福散论》。
其实很多卓有成就的人都有一本专属自己的书,比如流传至今的故事“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主人公赵普,能力不凡,但读书不多,只读过《论语》,但他却做到了宰相的高位。他原先是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陈桥兵变。赵匡胤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统一了全国,做了宰相。
宋太宗时,赵普仍然是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学识浅,所读之书只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当宰相不恰当。
有一次,宋太宗问赵普:“有人说你只读过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坦诚回答:“我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我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我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论语》二十篇。
《论语》之于赵普,就是本书作者所说的读了就可以塑造生活的书。《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著作,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有效阅读论语,就可以懂得封建社会时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底层原则,赵普的生活与职业生涯都与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体验和智慧息息相关。
读书的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与生命呼应的书,塑造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结
说到这儿,这本书我们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围绕三点讲了读书笔记对读书活动的作用,分别是改变了读者与书的关系、提供阅读动力和理性购书。读书笔记促使我们改变漫无目的的读书方法,让阅读具有目标性和主动性;假如对阅读感到倦怠,笔记也能为我们提供阅读的动力,将阅读坚持下去;改变我们胡乱买书的消费行为,让我们省钱省时就能读到好书。
其次,我们讲了做读书笔记的一些方法,在方法和文字上“一切从简”,从简单的开始写,长期坚持,翻阅查询简单,有简单的方法可以迅速找到笔记内容。但是整体笔记并不因简单而毫无价值。
最后,我们讲了笔记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帮助我们提供创意之源,激发原创能力,提升随处都会用到的写作能力、帮我们有效获得智慧和知识,能到达成各种目标,通过笔记做出有效的“断舍离”决策,以及通过笔记找到塑造生活的书。
书面文稿
你深挖过读书笔记的价值吗
第一次意识到读书笔记的威力,是看到杨绛先生说的一句话:“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书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排的优先级并不高,导致很多时候读书都处于漫无目的的状态,正是这样的习惯直接导致了阅读的低效和无效。
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作家奥野宣之根据自己的经验创作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级实用笔记读书法》,它阐述了读书笔记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性。
从书中可以梳理出三个重要核心观点:
1.笔记对读书有什么作用。
2.怎么做读书笔记。
3.读书笔记有什么价值。
笔记对读书有什么作用:
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与无目标读书的对比。
读书笔记对我们读书活动的作用,就是杜绝此类场景出现。
(1)改变了读者与书的关系。通过读书笔记,使读书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读书不再是漫无目的随便看,而是要获取和消化有用的知识。能够做到将所读过的书本的精华为己所用。
(2)提供阅读动力。阅读时养成随时记下重点和关键词句,再写下自己的感悟和随想,立刻就能感受到阅读的获得感,这种有努力就有收获的充实感,会不断激励我们产生阅读兴趣,拥有快乐的阅读生活。
(3)理性购书。读书笔记里记下的书单能够快速帮助我们有针对性找书。
怎么做读书笔记
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蒂尔·马斯特斯曾在《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一书中说任何伟大的变革都是从0到1逐渐发生的。做读书笔记也可以从微不足道的行为开始,比如写下一句话,甚至一个关键词。作者在书中也是这样鼓励大家写笔记的:
(1)从简单内容入手。保持放松的心态开始写读书笔记,不要把这件事当成重要任务。读书只需记下对你而言重要的信息。也可以写随想笔记。
(2)用简单的方式记录。笔记里不只记录读书有关的内容,也可以记录生活中的灵感和思考,日积月累会帮助解决日后的问题。不需要刻意分区,附上记录日期,按时间顺序一直往后写,也没必要加工誊写,只要记录下来就好。也可以采取速记和略记的方式,记录要点、重点即可。必要时,如果书写比较麻烦,可以直接将需要记录的信息直接做成卡片和简报,贴到笔记本里。
(3)巧用标记法和索引法。采用“一元化”和“随时记”的方式,
读书笔记有什么价值
(1)笔记是创意之源。读者摘录完书本精髓后,在旁边写下摘录原因和想法,即便只是只言片语,这会成为将来值得参考的重要记录。自己的想法不会凭空产生,一定是在某个特定的阅读和记录时刻被读到和写下的文字刺激产生的。朱熹曾说:“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有力例证。
读书笔记作为个人积累的素材库,在创作时显得尤为重要。不管读书笔记多寡,首先要学会重组碰撞,尝试联想链接的可能,否则是不会产生创意的。很多时候,一个创意的好坏,取决于于怎样排列组合信息之间的关系。
只要事先做好读书笔记,笔记本里有打包好了所读所想的内容。需要创意的时候,通过重读笔记,整合信息,就可以灵活运用素材。这对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实习期间,我曾看过许舜英的《意识形态文案》一书,里面说:“ 紫禁城、黄山、西湖、塞外风光、山水画、瓷器、毫芒雕刻、兵马俑、地动仪、汉书、史记、战国策、西游记、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老子、庄子、孔子、黄帝内经、论语、本草纲目、李白、兰亭序、围棋、豫剧、旗袍……我们的文化给了我们什么?要看我们懂不懂跟它要什么。”
罗曼罗兰在《论创造》写道:“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现实中,并不是设计师和作家才需要创意,想要生活妙趣横生,充满活力,创意必不可少,而笔记是创意的来源。
(2)笔记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职场,写作能力是一项重要能力,积少成多的笔记能帮助我们打下写作的基础。
写作最基本的要求要逻辑清晰、有条不紊、语言流畅,还要使读者有获得感和交付感。要具备这些能力,日常训练必不可少。书面呈现要求文章结构要清晰,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才能使读者有兴趣读下去。坚持写下去,我们写文章的水平自然有所提升。
通过输出,也会找到知识的盲点和不足,继而促使我们去翻阅和记录更多知识,这就推动输出与输入的正向循环。所以读书笔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摘抄和搬运工作,而是一举多得的事。
通过读书笔记,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书对我们意义非凡,需要反复重读,这种真正有价值的好书,必须保存下来,以便随时取来阅读。尽管有些书对我们的意义并不重大,有了笔记,可以丢掉。
笔记塑造生活。通过写读书笔记,我们可以找到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书,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做自己。
其实很多卓有成就的人都有一本专属自己的书,比如流传至今的故事“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主人公赵普,能力不凡,但读书不多,只读过《论语》,但他却做到了宰相的高位。
《论语》之于赵普,就是本书作者所说的读了就可以塑造生活的书。
读书的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与生命呼应的书,塑造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