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个“笑话”,是资深科普达人卓克老师在网上分享的。他的妈妈有天兴冲冲的发来一篇“网红”科普文章给他,说里面讲的非常有道理,分享给儿子看看。卓克老师一看就乐了,回复妈妈说:“这篇文章是我半年前写的。。。”
卓克老师毕业于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建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他的科学知识横贯物理,医学,天文,数学,宗教等等,是难得的跨界奇才。而且他的科普文章通俗易懂,既不失严谨又具有很强的人文关怀。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们无数人屁颠颠儿追捧的科技网红,却很难给自己最亲密的家人做简单的科普。
我们不禁想问,这是为什么?
这样的体验其实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越是亲密的家人之间,说的话反而越让人难以信服。在外的知名企业家,大明星,政客,回到家却往往难以令人信服,有时甚至缺少最基本的尊重和信任。想想《穿Prada的恶魔》里那位精明强干,却家庭关系糟糕的时尚魔头,有时我们以为这仿佛是个诡异的“诅咒”:越成功的人,家庭关系不好却正常。可这却难以解释,普通的家庭也有着非常类似的问题。
在我看来,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太亲近,太了解彼此,少了“偶像”与“粉丝”之间那层面纱的遮蔽。于是在我们默认的潜意识里,很难把那个在家里吃喝拉撒睡,怎么看怎么普通的人,和一个外表耀眼光鲜,充满智慧强干的领袖联系在一起。
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 - 路加福音4:24。耶稣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训人,甚至他们都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们就厌弃他。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类似的事从古便如此,在今天重复,也并不稀奇了。
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只看到对方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越是看到对方放松而经常犯错,尤其是犯愚蠢错误的那一面。这样的无意识思维“过滤”,往往遗憾的把对方最好的品质都挡在了自我偏见之外。于是作为父母,怎么也无法相信,自己眼看着流鼻涕,栽跟头的小屁孩会说出什么惊为天人的哲理,做出泣鬼神的事迹来。而作为孩子的一方,更是看不到父母在外叱咤风云,决胜千里的豪壮。看到的只是在家的疲倦,与放松时的懈怠。正如偶像们只看到伟人光明的一面。
天生自私而好胜的基因,让我们不愿承认自己在某一方面知识的缺失与无知,更不愿轻易被人说服。这本无所谓好与坏,但我们需要时常反思。因为我们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错误,却从未深入思考过行为的根源。继而也无可谓改变。念及如此,也便恍然大悟了。
也许此处可以借用中庸之道:越是自我偏见盛行之地,越要刻意提醒自己用反方向的思维来冲淡与平衡。也许对亲密的人, 把愚蠢错误看成是可爱,把“夸夸其谈”看成是魅力,反而把偶像的耀眼看出是刻意之举。少一些疯狂崇拜,多一些心悦诚服。放下自己固有的偏见,关系就会变得容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