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本篇南师怀谨先生谈到: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讲到这里,我们要研究孔子为什么把几十年所经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要放在《为政》篇里。这经验太重要了,本来为政就是需要人生的经验。
从上面几段,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不管是为政或做事,是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而人生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人情这两个字,现在解释起来,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学问都在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
我曾讲过,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归纳起来,最简单扼要的,不外中国的四个字--"安居乐业"。所有政治的理想、理论,都没超过这四个字的范围;都不外是使人如何能安居,如何能乐业。
今日读南师怀瑾先生的《孔子的自剖》,有几点感触:一:对“为政”两字概念的理解不再止于政治治度这种狭隘的角度,明白了为政要以德为本,再以学来培育“诗”的温柔敦厚精神,同时为政的道理就是要真正能懂得人情事故。二:对人情事故的理解,读《论语别裁》之前,对于人情世故理解层次很浅,止于“情礼,处事”。通过读本章方真正明白“人情”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三:对六十而耳顺的理解,对于好话,坏话的态度心里要平静,明确是非善恶。
本章从孔子的自剖入手,孔子从不同年龄段剖析自己几十年经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通过孔子的人生解读我们也可以借鉴以年限为尺度划分自己已经过往的人生是怎样的状态,对当下,未来人生的规划。人生宝贵,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如何做好自己人生的“为政”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