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焦虑的世界里,早上起床担心是否会迟到,傍晚担心今天的任务是否已经完成,焦虑——它用来概括担心或不祥感的状态,这是一种激发状态,必须是由一些躯体的(身体疾病)、生理的(对自己能力某方面的恐惧)、情绪的(担心自己会情绪失控)所激发出来的,就是说它不是无端产生的,而是根据我们所关注的对象所激发出来。我们对考试焦虑,因为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足以通过考试,对跑一千米焦虑,因为担心自己身体吃不消。佛洛依德把焦虑分为三种;
现实性焦虑:对现实事物的焦虑,是对对外界危险的知觉,比如害怕毒蛇,害怕考试;
神经症焦虑:对自己的焦虑,认识到自己的本能冲动可能会导致危险,不是好懂的理论,大概是指你有装x的冲动,比如看见有人落水就像救起来走掉不留下一丝背影然后写在日记本上的冲动,但是你看见有人落水跳下去发现自己不会游泳,你知道自己这种想当英雄的冲动会给你带来危险,但是你无法克服。
道德性焦虑:来自于对自我羞耻感的体验,是自我意识到来自良心惩戒的危险,举个考试的例子,你要求今天应该背完五十页考试内容的,但是你却去刷了一天的韩剧,你受到了你的良心的强烈谴责,内心焦虑。
焦虑的特点(以考试焦虑为例)
生理特征:紧张不安(寝室里走来走去,不看书也不能认真看剧玩游戏)、手或脚颤抖、口干、手足出汗、呼吸浅快、心跳加速、手足冰凉、吞咽困难、喉头有梗阻感
行为特征:伴有回避(不愿看书)、偏执(认为自己一定能在考前看完谁的建议也不听)、依赖(对游戏或者看剧这种能缓解焦虑行为的依赖)、激惹(一个要爆的火药桶,一点点不顺会引起极大的愤怒)
认知特征:担忧、过分恐惧(想到考试就害怕)、害怕失控(害怕自己会在考场上晕倒)
虽然焦虑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体验,但是焦虑对我们的生活很大的作用的,第一是信号功能,我们体验到焦虑后会及时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应该危险(考试前看书、工作截止前熬夜赶工作),第二是动员我们的身体进入战斗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使我们更为专心的看书,不被其他外界事物所打扰,但是过于焦虑会严重分心。第三人们通过应该焦虑可以学习到应对焦虑的经验过程,他可以帮助人们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习应对不良情绪的方法和策略。如对考试的极度焦虑在不断地考试中慢慢减弱,到最后可以把焦虑降到合适水平。
焦虑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于患有焦虑症的人来说焦虑对于他们只有痛苦,他们的所感受的焦虑与一般人不同,心理学上称病理性焦虑,具有以下五种特点。
(1)焦虑作为一种情绪状态,病人的基本内心体验是害怕,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惊恐及恐怖。不像我们正常人的担心。
(2)这种情绪是不快的和痛苦的,有一种将死或者马上要虚脱昏倒的感觉。
(3)这种情绪指向未来,它意味着某种威胁或危险即将到来。感觉考试马上就要到了啊!
(4)实际上却并没有任何的威胁和危险,或者,以合理标准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极不相称。比如被只老鼠吓晕。
(5)在焦虑体验的同时,有躯体不适感(辣眼睛)、精神运动性不安(惊吓反映)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肾上腺素分泌、血管收缩、瞳孔放大、全身进入到战斗状态)
而会引发病理性焦虑的一般有六种:恐怖症、强迫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恐怖症:恐怖症根据恐怖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以及特殊恐怖症。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
(1)是面对威胁和危险而产生的一种恐怖不安的感觉,但事实上并不是危险。(广场、社交情境、以及针头血液对于常人不算威胁)
(2)不同的恐怖症是对特定事物的持续恐惧,其程度和威胁的等级不成比例。(看见针头会被吓晕)
(3)患者所害怕的事件,往往是生活中的普通事件,而且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过度反应是不合理的,但这种认知并不能阻止恐怖发作。
(4)患者希望回避带来恐怖的事物或情境(而这种回避又会给他们带来焦虑)
广场恐怖症:身处开放热闹的情境所体验到的恐怖,在深感恐怖的同时,患者体验到逃离非常困难,感到无法获得帮助,因此有些患者不愿离开家,产生对家的依赖。广场恐惧症若伴有惊恐发作症状(心悸、晕眩、死亡恐惧、脚颤抖等),他们就一直生活在对惊恐发作的恐惧中,于是极力避免会引起恐惧的场所,从而限制他们的活动。若广场不伴随惊恐发作,则一般是头晕症状,他们也会避免到引起不安全感的场所,从而极大影响他们的社会功能。(引起头晕症状比惊恐发作症状要轻,但是其诱发等级也较低,一出门就会引起头晕就会引发对家的依赖,造成患者无法出门工作),患广场恐惧症的女性多于男性。(因为社会对于男性勇敢坚强的期待,很多患有广场恐惧症的男性以其他精神疾病表现出来)
社交恐惧症:对人际交往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可能是恐惧一部分人,还可能出去几个亲密的人之外对所有人都产生恐惧。我们之所以会有社交恐惧是因为我们担心在交往中他人对我们会产生一些负面评价,害怕我们说的话做的事遭到他人的羞辱或引来尴尬,这种病症一般产生于童年或者青春期,在心智尚未成熟的时期,某件尴尬的事可能会引发你自己社交的不自信,感觉大家都看了你的不堪,感觉大家都在盯着你看,社交恐惧的典型表现是怯场和演讲恐惧。(在面对演讲情境时一句话说不出,心悸、胸痛、手脚打颤、寒战)
特殊恐怖症:表现为对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的不合理焦虑。比如某些动物(狗、猫、蛇、如果是恐惧蚊子也是没谁了)某些昆虫(蜜蜂、苍蝇)、登高、雷电坐飞机、出血、医院、针头或者特定的疾病(艾滋病、禽流感等等)。一般发病于儿童期,遭遇到恐怖对象时会极力想到逃避,因为对恐怖对象的回避极大地影响了患者了社会功能。
而心理学上对于恐怖症的成因也由于流派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
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精神分析):恐怖是对可能带来自身伤害的无意识冲动的一种保护,比如对刀子产生恐怖,说明患者本身有自毁冲动,因此恐怖症状使得患者避免接触到刀子,因此治疗要改变患者的潜意识。
行为治疗理论则认为:通过条件反射,个体习得对条件刺激(也就是无害的中性刺激)的害怕反应;为了减少对条件性的害怕反应,习得了回避性条件反应行为。这是一个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过程(行为-强化),使得回避行为得到了强化而长期存在,同时也使得中性刺激的恐惧得以一直持续。
认知学派则认为:恐怖是由于对危险信号的过度敏感和对危险的过度预期造成,患者对于危险倾注了太多注意力,因此治疗主要在于改变患者对恐怖的认知方式。
生物学观点:恐怖症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突触后5-HT受体超敏感,并且恐怖症患者一级亲属患恐怖症的可能性是非恐怖症患者一级亲属患恐怖症的3~4倍,说明恐怖症有极大的关系。
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恐怖症与个性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退缩型的婴儿长大后很容易患恐怖症,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也会诱发孩子的恐怖症,这种恐怖症一般表现在社交恐惧中。
针对恐怖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患者先放松,将患者恐惧的情境按照其恐惧程度从小到大排列出来,然后在患者放松的情况下逐一的暴露于引起焦虑的情境,从而减轻患者对某种刺激的害怕反应。
满灌疗法:直接把患者置身于最令其恐怖的情境中,要求和鼓励患者不退缩,坚持到底,直到焦虑下降为止。
模仿法:治疗师作为榜样去面对患者所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患者进行观察学习。
认知疗法:改变患者对于恐怖情境的认知,但是这种方法很少单独使用,一般与行为疗法如上面的暴露技术联合起来使用,两种方法的结合要优于任何一种方法的单独使用。
森田疗法:治疗原则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鼓励患者去接受恐怖症的一些症状,不要关心心理症状,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
强迫症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出门后走到半路上感觉今天门还没关,必须要回去看一下,或者总是感觉自己的手上哪里不舒服,必须要洗手。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如果这样的强迫观念一直逼着你去回忆去抵抗,那么就有可能是强迫症了。强迫症——一种严重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心理障碍,以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作为主要特征,焦虑障碍最糟糕的极点。它主要分为两类: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指反复出现的思想、情绪、意向,出现时伴有主观上的受迫的体验,病人无法把他排除掉,但这种观念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强迫行为也是反复,是对强迫观念的一种反映,为了阻止或降低焦虑和痛苦啊而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和动作,其频率和强度足以干扰到日常生活或引发痛苦。二者虽然不同的症状,但是有很多的相同点:1、症状反复,持续出现,患者自己完全能够觉察。2、症状具有“属我”型,不是由于外力所导致,但是由“非我所愿”3、症状往往令自己内心焦虑、痛苦;4、患有强迫症的患者明明知道症状表现是不应该、不合理、不必要并且毫无意义,并且内心十分抵制自己去反抗,但难以控制和摆脱。
强迫症一般是突然发生,起因于一些生活事件,手伸到马桶里,觉得特别脏,之后就会一直洗手,对于强迫症的治疗前面提到的森田疗法依旧有效:但被认为只针对强迫思维有效,第二种行为疗法是暴露和反应阻断法,就是故意让患者出现引起强迫思维的情境下,比如打开房门去上班,打开煤气开关,在手上涂抹脏东西,但是在一定时间禁止关门,洗手,患者被阻止执行强迫动作时,他们必须学会忍耐,经过数次暴露,焦虑终将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