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打盹的下午茶
[Hello, MiSS “双十一”]
不管你秒杀了,还是没秒杀;不管你剁手了,还是没剁手,每年的11月11日,都会有一个超级迷人的女神,在深情地撩着你——客官,来吧,看吧,点吧,支!付!吧!
如此魅惑妖艳,教人不禁一个鼠标键点过去,无法撤回。
没错,这个倾倒众生的女神,乃“双十一”购物节“小姐”是也。短短几年间,她依靠网络平台,迅速占据广大消费者的大脑,成功操控万千剁手党的网银,傲娇地成为了几乎能与传统节日相抗衡的一个节日。
且看看这位“女神”去年的“成绩单”,多么彪悍:
2015年的天猫双十一购物节,总成交金额达到912.17亿元。双十一期间,支付宝承受巨大压力,最高时交易峰值达到8.59万笔/秒。
912.17亿元,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2015年上半年中国GDP总量为29万亿,意味着天猫在24小时内完成的交易额,占据了半年全国GDP总量的3%。也意味着,阿里巴巴一天的销售额已经可以跻身2014年全球国家GDP前120名。
再看看今年刚出炉的数据:
11月12日,京东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京东黑板报”公布了双11成绩,数据显示,在11月1-11日的购物季期间,京东商城交易额同比增长60%,在11月11日当天,京东商城交易额同比增长59%,其中移动端下单量占比达到85%。
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实时数据,截至11日24时,2016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超1207亿,无线交易额占比81.87%,覆盖235个国家和地区。
多少电商赚得盆满钵满,多少买家败得不亦乐乎,多少快递小哥累得车不停轮,多少包裹堆得满地都是——因为,又爆仓了啊。
多少人,在声势浩大的商品潮中挑得眼花缭乱?这是一个全民为之疯狂的购物节,这是一场堪比过年的激情狂欢。如果,这一天停电了,多少人会吐血身亡呢?
话说,在群情汹涌的喧嚣中,我们是不是应该锁锁屏,冷静下来,理智思考一下,双十一热闹狂欢的背后,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催生非理性消费——“我和网购有个N个约会”]
没错,“双十一”期间,几乎所有电商,无论知名与否,都会不约而同地大打“促销牌”、“价格战”,叫嚣着“要将优惠进行到底!”
我等升斗小市民,过日子就是要精打细算,如此大特卖,狂打折的大好机会,不抓住,怎么对得起自己?于是,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守候在屏幕前,开始了不见硝烟的秒杀抢购,下单支付,惟恐一个转身,就错过了一件特惠价外套,或者一只体验价包包。
人家都买了,我们不买,肯定是Out了;还有,此时不买,更待何时?节省不是美德吗?价格如此便宜,不买就是傻子!在这样心态的驱使之下,我们的“购买欲”空前激涨,看到啥都想要,啥都想买,“购物车”里的商品名单越来越长,我们的满足感越来越浓。
可是,你想过没有——这些商品,你是需要它,还是只是想着拥有它?还是,只是满足内心那渐渐成瘾的“购物狂”之欲?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真的实用吗?真的不可或缺吗?
201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罗伯特•希勒在《非理性繁荣》一书曾说:“市场往往受情绪驱动,而非价值判断驱动。”
所以,在铺天盖地的宣传“感召”中,在亦步亦趋的“从众心理”裹挟之下,作为消费者,在这样的冲动情绪之影响下,判断力会大打折扣,购物的理智会有不同程度的削弱。于是,人人都开始了跟风式的抢购,进而导致了“非理性消费”的不良效应,很多消费者的购物动机,都是为了买而买,仿佛不买了就吃亏,就会错失购买优惠商品的机会,根本就没有理性分析过:这件商品,到底值不值得买?合不合适买?
我的很多朋友,都是在双十一期间抢购了大量的商品,结果后来都有点小后悔,小嫌弃,然后——长久地被闲置了。
到网上一搜,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
这,只是一场用力过度的心理自慰,有时候,跟需求真的没多少关系。
都不想压抑自己,都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然后,都发觉自己只是三分钟热情,到手的东西,根本就没兴趣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浪费?
当你和网购有N个“约会”的时候,便是被“非理性消费”所袭击之时,亲,请你谨慎点,该拔草时,就拔草。
[狂欢后的“后遗症”——“让我欢喜让我忧”]
在如火如荼的售卖与抢购热浪之中,“双十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成为全民瞩目的一场购物“嘉年华”。但,不可忽视的是,浮华表面之下,其中逐渐凸显的负面效应,正在日益侵犯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于丹曾说过:“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乱花迷眼,难免浮躁。一旦浮躁,初心已背。
作为商人,在商言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他们的一种本能,在浮躁心态的影响下,难免有些无良商家,没有自律能力,利用消费者的购买心理,雇水军刷单,钻各种空子,设各类陷阱,铺了一层又一层的套路,以次充好,以高仿当正品,坑害买家。
不信?每年双十一过后,都会有一大波关于假货泛滥、退货无门、退款艰难、收货无望的新闻占据各大媒体门户网站。然后,大部分消费者都会遭遇维权困难,申诉无效的尴尬困境,真的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啊。
《金融时报》曾经展示了一个客户和天猫的客服代表之间的对话,客户表示自己买的产品是假的,寻求退款。但是客服表示,“只要你能提供假货证明与测试结果,就会得到退款。”
问题是,实际上,广大的消费者要拿到这个所谓的“结果”,是很难操作的。作为消费者,得到的,也只能是一种无力感!
所以,面对狂热的消费潮,保留一点理智,擦亮眼睛,多加辨别,去伪存真,多看看各路“买家攻略”是绝对有必要的。也希望有关管理部门,能够严格监管已经日益复杂化的网络营销市场,加强规范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积极履行网络交易监督的职责,才能让我们广大消费者能够安心,放心地“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