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考虑物质需求、社会地位、家人朋友的看法,只考虑自己最喜欢最能获得快乐的话,你最想要从事的工作是什么?
这是我在以前读《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时,书中提出的问题。那时我热爱阅读,喜欢做手帐,仔细想了一下,理想状态下我想开一家书店,里面摆满各样的书,为我喜欢的作家单独准备一个书架。店里还有我喜欢的各种手帐用品,本子、笔、胶带、印章、贴纸应有尽有,那简直是太完美了。
在读起《伦敦最后一家书店》时,看到格蕾丝刚来到伦敦,为了拿到一封像样的推荐信,母亲生前好友韦瑟福德夫人为她在樱草山书店找到一份临时的工作,干满六个月就可以拿到推荐信去百货商场工作了。
天知道我有多羡慕这个姑娘,去一家书店工作,那不就是我理想状态下向往的工作嘛。
可这对于格蕾丝来说却并不容易,书店老板埃文斯先生看起来并不欢迎她,书店里混乱拥挤,书籍被杂乱无章地堆放着,柜台前、书架上厚厚的灰尘很久不曾被清理,更难的是格蕾丝根本就没读过几本书,她不懂书本的分类排序,没办法从杂乱的书堆中挑出需要的书,更无法为顾客推荐书籍。
但格蕾丝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姑娘,她很快将书店打扫干净,按照埃文斯先生的清单一本一本将书从书堆里挑出来分门别类,她参观了伦敦其他的书店,想出许多书店布置和营销方面的好点子。更幸运的是,她在书店里遇到了安德森先生——这个温柔、绅士、热爱阅读,总是向她伸出援手的男人。
就在书店逐渐走上正轨,生意变得越来越好,格蕾丝也逐渐适应伦敦的生活,接触到阅读的快乐时,战争爆发了。男人们要上战场,韦瑟福德夫人的儿子、安德森先生都要告别故乡。孩子们要被送去乡下,伦敦随时可能遭到敌军的轰炸,无数家庭面临着分离。
丈夫去前线,孩子被送走,在这样残酷的年代,是书籍陪伴着太太们度过艰难的岁月。格蕾丝白天去书店上班,晚上兼职在空袭防御督查办当志愿者,帮助人们在空袭警报拉响时躲进防空洞里。
战事紧张,食品供给紧缺,格蕾丝在安德森先生的影响下一头扎进了书籍的海洋,她一本接着一本,如饥似渴地读下去。
后来的故事总让我觉得有些残忍,伦敦多处被毁坏、埃文斯先生离世、书店在爆炸中被波及······唯有书籍,是贯穿故事始终的温暖。
埃文斯先生收藏的书,安德森先生送给格蕾丝的《基督山伯爵》,格蕾丝在地铁站里为大家朗读过的书,内比斯特夫人为战争孤儿们读的故事书。
在这个残酷又温暖的故事里,书籍改变了格蕾丝,也改变了这座城市。
在现实中,或早或晚,你也能遇到属于你的那本命运之书,用阅读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