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创,文责自负
几天前,已是晚上十点多,我坐在沙发上泡脚看小说。十二月的成都,气温已跌至个位数,十分阴冷,晚上泡个脚睡觉才舒服。
K姐在微信中邀约说,走,去雅安上里古镇采风,拍年猪节。
我知道,现在各地为拉动旅游,纷纷造出各种节,其实大多数沦为表演式,失去了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观赏价值大打折扣。
对于此类人文采风活动,我没啥兴趣。
并且,去上里古镇车程两小时以上。我条件反射般立刻拒绝,说,天气这么冷,不去,不去。再有,杀猪太残忍了,不想拍也不敢拍。
K姐并不放弃,继续游说:带队的老师人很好,去嘛,值得去,你去了肯定有收获的。
我说不喜欢拍人文,只喜欢拍自己美美的游客照。K姐爽快地说,我们有非常棒的拍人像同学,我让他给你拍就是。
对雅安,印象不太好。有着雨城别称的它,一年到头雨下过不停,每次去都遇上下雨,印象中就是雨兮兮的,雨城名符其实。就象一个人,总是哭兮兮似的。
但雅安上里古镇,我还真没去过。
K姐说那你更应该去,赶紧的,把身份证号发我,要买出行保险。K姐语气笃定,丝毫不容犹豫。
此前,我曾多次拒绝的K姐采风邀约,心里本有愧疚。想着上里古镇不远。那就去吧,就算给K姐一个面子,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去玩吧。
K姐是我摄院培训班同学,她酷爱摄影,靠着一个有道软件,去了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采风:非洲、东欧、东亚等世界各国。
为了拍摄,K姐能克服一切困难,无论当地生存环境多么恶劣,天气多么糟糕极端,她都会义无反顾前行。天知道,她为此吃过多少苦头。
她不象别的釆风者,会说到拍片的种种不易的经历。如果没人问,她从来不会主动说。她会说,拍片子本来就要准备吃苦头,哪有那么容易就拍到好片了?在她脑子中,吃苦受累,是拍片中正常事,没啥好抱怨的。
记得上摄院那阵,同学们对她颇有微辞。
每次出门釆风,她不象我们,爱成群结队、一窝蜂地、对着某个目标对象狂拍一通。最后,拍岀来的照片,毫无新意、千篇一律、别无二致。
K姐常独来独往,为找到独特视角、或者为了等候某个拍摄时机、某个精彩瞬间,她会忘了时间,忘了团队的约定。害得大家常常等她。
说了也是白说。
她,下次还会再犯。
对于她这种再一、再二甚至再三一一不守纪律的行为,对于团队来说,是要命的,是最遭人唾弃诟病的。
为此,领队和一些同学,对她颇为不满。
因有几次采风,我与她同寝室,于是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并不相信,别人对她的种种恶评。
我是理解她的这种痴迷的。她只是因为专注,而忘了时间,她人又不坏。她也不是故意拖延。
每次出门采风,组织者都会建群,大家在群里分享照片,与争先恐后发自已得意之作的人不同,K姐基本不会主动发照片。
等到大家都发完照片,最后发现,只有K姐没发。这怎么行呢?一个经常获奖的人,怎能不分享呢?于是,大家开始起哄,说K姐快发哟,发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K姐这才不紧不慢地发一些,可能在她看来,并不那么好的片子。
K姐曾对我说起过,有人从她微信朋友圈中窃取过照片,拿去参赛。对这话,我有点将信将疑。会不会是同一角度,赶巧拍出了相似的照片呢?
比如这种团队釆风,就极易拍出相同的照片。
如果,真有窃取照片去参赛,那也足够奇葩。但的确存在。就如文章抄袭一样。
总有人奉行拿米主义。
想看K姐的好照片,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她发表在媒体上的照片。
你可以说她是低调,也可以说她很保守。
出发那天,我比约定时间,提前了快一个小时,到达约定上车地点。
导航显示一个小时的行程,除去乘坐地铁时间,两头的路程,因我骑自行车缩短不少。
K姐在微信上说,她家离上车点不远。她会提前十几分钟到达约定地点。
K姐如她所言提前到达地点。她斜挎着一个沉甸甸的大摄影包。
因为走路,K姐额上渗出细细密密的汗渍。厚厚的眼镜片下,眼睛四周晕染了一大片红,是她扑的粉色,这是当下流行的芭芘妆,红色不是打在腮上,而是眼腈四周。配上她大红色的羽绒服,整个人脸色显得红润。以前的K姐不化妆的。K姐越来越时尚了呢。
我问K姐背了几个镜头,这么大一个包,看着都重。她说不是镜头,背了一个飞机(无人飞机)。
相形之下,我抱着游玩心理,连相机都没带,不由觉着一阵汗颜。完上函院,把知识还给老师后,我很少拍摄,也没再参加过任何此类培训班。
我问K姐,这个采风团是什么培训班的学员?
K姐说,是她社区大学的同学。
我心里暗自笑,K姐这好学劲儿,真是饥不择食啊。她一个获奖无数的选手,连社区大学也去上。
车上,一行十几人互相说笑打趣着,气氛很快就热闹活跃起来。
大家都在打趣K姐,说她是老师的得意门生。
我不无傲骄地想,K姐作为一个省摄协会员,在社区学校,必定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对其他人肯定是降维打击。
嬉笑打闹一阵后,老师言归正传,开始讲解到古镇后,如何拍?拍什么?如何找机位?…等等指导意见,讲解全面细致。
带队老师是一个70多岁的老者,讲完摄影,他同时肯定了K姐,在摄影上的执着与成绩。
相比我以往的采风,老师不会讲这么细致的知识。感觉这是个挺不错的老师。
说到眼下社会上,多如牛毛的各类摄影协会,老师说作为四川的摄影人,只需认准三会:一个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一个是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一个是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老师的话言简意赅、铿锵有力、逻辑清晰。
我觉得这老师颇有水平。
不象其他一些培训机构的老师,拿出名片来,长长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名头,看着挺唬人的。其实,根本没啥含金量。
到达采上里古镇,正是午饭时间。
我们在老师找的一家民宿客栈吃住,这是一座临小溪的三层木楼,房间意外地干净整洁。屋旁斜绮着一棵高大树干,掉光了叶片的枝丫间,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窗子走廊面对溪水,一眼望出去,小溪潺潺流水,不远处是云雾缭绕的山峰,一幅水墨山水画扑面而来,静怡、美好。
培训班班长如数家珍般、介绍起带队老师,老师毕业于中央美院,师从吴冠中。老师也是中摄协前六千号的会员,是四川雀摄协筹备委员会成员,在四川省摄协的会员号是2号。
我突然反应过来。
难怪,K姐会去社区上老师的课。这个老师是正宗的科班出生,比我们之前函院那些兼职的摄影老师,理论功底强太多。
难怪路上,培训班班长打趣说,他们是吴冠中的学生。
老师说他每年夏天,会来此处小住一月。画面、摄影。
下午大家在古镇闲逛。按老师说法,提前踩点、寻找第二天开展活动时,拍摄的机位。
一向独来独往的K姐,一反常态,紧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其他人则作鸟兽散,寻找各自的兴趣点和机位去了。
K姐问老师,知道杀猪房在哪不?
老师瞪了一眼K姐,说,杀猪房凌晨三点多就开始了,他也不知道在哪。老师问K姐,你想干啥?
我知道,K姐肯定想去杀猪房拍摄。
只要K姐知道地址,如果不太远,就算是凌晨三点多钟,K姐也会起来去拍摄的。听其他朋友说,K姐有次为了拍星空,在阿坝州某处海拔4千米的高山上,在气温跌至零下几度的情况下,她守了一个通宵。
这次、可能K姐没打听到杀猪房的位置,或者很远。 k姐不会开车,小镇上也不似城里,随时打车方便。总之,K姐没能如愿去到杀猪房拍摄。
山区的清晨,天亮得迟,也格外安静。
头天晚上下过一阵小雨,镇上的石板地面湿漉漉地、反着清丽的亮光。山上云雾缭绕,山头在云雾间时隐时现。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雨水后的山里小镇,空气特别清新。
早餐时间还早,我决定去古镇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山里气温低,我戴了毛线帽子和手套,走出客栈。
刚走出客栈,蜷缩在街边的一条小白狗便立即起身,跟着我走。
旅游景点的小狗,可能经常有游客投喂的缘故,所以,它们并不怕人。
但现在是冬季,天气冷、游客少,它们的日子就不太好过吧。
我估计它饿了,正好看见街旁一个小卖部开门了,便买了面包撕成片喂它,小狗狼吞虎咽几口吃完,吃完又满是期待地望着我。我猜它可能没吃饱,又买了一个面包,这次小狗没吃完。估计已吃饱。
在我投喂小狗时,K姐背着她那大大的摄影包也走过来。
K姐冲我只点了下头,便急匆匆地往前走,显得很冷淡。她没有说,走,我们一起吧。更没说,走,我带你航拍。
在她眼中,看到的我,彷佛是个陌生人似的。全然不顾,我是她苦苦游说摇过来的人。也不管,我和其他人根不熟悉。她根本不会知道,那一刻,我那怅然若失的心情。
街上几乎没人。我悻悻走回客栈。
早餐时我没看见K姐。就在微信上给她留言,说吃早饭了,她没回。我估计她在忙着拍摄。
早餐完毕,我和其他人去古镇活动现场。又遇见K姐,她说早上放了一会儿飞机(拍摄),所以错过了早餐。
不一会儿,K姐又不见了,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我和另一个学员,在古镇东走走西瞧瞧。古镇因为举办活动,突然涌入很多的摄影者和看热闹的人。
我们一群人在举办活动的舞台边,围着当天活动抽奖的奖品一通乱拍:譬如挎着装了大鹅的竹筐拍,譬如围着那个特等奖、一头被宰杀了的、头上还扎着大红花的大肥猪拍……譬如对着那个看起来,颇与最近热播剧《小巷人家》男主林栋哲的男主持人拍。
我们的拍摄活动、散漫随意、漫无目标、与其说是拍摄者,不如说更象随意的游客。
可想而知,这样拍岀来的照片,呈现出来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我们站在舞台边说笑着,设想着万一自己中了大奖,那头肥猪要怎么处置?一个学员说,他准备按此行采风人头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另一学员说,他要把肥猪一部分用来灌香肠,还用一部分请大家吃烤肉....
有个学员仿佛突然想起来似的,说,也不知K姐跑哪去了?
其实,在舞台前,我曾在人群中撇见过K姐一眼。但转眼,她就不见了。谁知道,她跑哪去吃独食了?我们称一个人独来独往找机位拍摄,为吃独食。
整个上午,我偶尔见到K姐,每次她都形色匆匆,拍完就走。甚至于都没与我打招呼。
我知道,这是K姐的正常表现。可能此刻的她,根本就没看见我。此时此刻的她,眼中只有拍摄对象。
中午吃饭时,清点各桌人数。此前,在群里通知了午餐时间。
不出意外,K姐又不在。
老师见惯不怪,淡定地说,哦,只差K姐嗦,这是她的作风,不管她的。
看来这老师也算是了解K姐。
我曾不止一次听摄友讲起K姐的劣迹:说K姐与一行摄友出去釆风,K姐一个人不知跑哪去了,到了约定时间,也不见人影。害得所有的摄友,坐在采风大巴车上,足足等了她40分钟。
采风点评会上,千篇一律的照片,不出所料,遭到老师的一通批评。
K姐的航拍片、还有另外几张视觉效果独特的照片,又受到老师大大的称赞。K姐此行,又是大大的收获。
点评会结束,K姐约我与另一个学员共晚餐。其实,此前我还没想到这点,K姐竟然主动提出来了。
K姐还邀约了带队老师。我以为就在点评地附近。结果K姐说不是。位置不近,在西二环某处。她说某次与朋友在那边喝茶时,吃过一个店的藤椒鱼,非常好吃。今天带我们去吃。
我开车,K姐导航,到了目的地附近。K姐说店在一条小巷中,但是到了那条巷子,才发现是是单行道,车无法往里开。
我不得不把车开到附近停下来。准备步行过去。
天下着蒙蒙细雨,冷雨夹杂着冷风,打在身上让人觉得更冷,不由自主打了个寒颤。
K姐带着我们穿过几条小巷,走着走着,她也迷忽了,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我说,店名叫什么?我们导航走过去。K姐说她忘了店名。但记住位置的。
我们又跟着走了一段路,我说在导航上搜藤椒鱼吧。既然在附近,肯定会搜岀来。K姐说不需要。
我开玩笑说,走太远,待会回来找不到车哟。赶紧拍下旁边的街名。
走过一个巷口,巷道内黑黢黢的,零星见到一两个亮灯的铺子。K姐突然说,要不,就去你们刚才说的那家馆子吃。此时,我们已在凄风冷雨中,至少走了十分钟。我估计她找不到店了。
于是,我们手机上搜索了一个餐馆,开始折返。下雨,显得巷子幽暗冷清。看见街边一个卖串串的,搭着简易的塑料棚。K姐说,要不我们吃这个?
我走进塑料棚一看,小桌子小凳,地上还有一摊摊雨水、环境极差。还有老师在呢,肯定不行。
总终到了我导航岀来的一家牛肉火锅店。总算找到一个正常的餐饮店。赶紧进屋、落座,屋里比外面暖和多了。
换我,要是出现这样的情况,肯定会再三给大家道歉。为自己考虑不周,害大家无头苍蝇似地乱转一趟。表示歉意。
但,我看到K姐神色坦然。对刚刚发生的事情。似乎丝毫不在意。甚至于都没提及一句。
我和另一个朋友都不喝酒。便提议K姐陪老师喝几杯,驱寒。
酒过三巡,K姐不无苦恼地对老师说,
拍了这么多年照片,还没拍过专题,很遗憾。但自己也想不出拍什么专题,想请老师邦她思考一下,选几个专题来拍?
我觉得奇怪。照片是摄影师思想的表达与呈现。一个痴迷于拍摄的人,怎么会找不到主题?
想起上函院时,面对摄影人追求器材、没有自己的思考时,曾说过那句一一这镜头那镜头不如镜头后面那个头一一带着思考的拍摄更打动人。
但看K姐迷悯的表情,她是真的找不到主题。并且,为此苦恼了好长一段时间。
老师先是劝慰K姐,拍摄不必搞得如此沉重。并不愿多说,
喝着喝着,老师就讲开了,说,你可以拍麻将:街头商店边打、菜市场上打、非正常情况下的更具看点。可以拍以车养家的主题:拉三轮的、板车的、代驾的..还可拍即将消失的中介、码头、渡口等…..
哦哦,果然是老师。
经他这么一点拨。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可拍的这么多。
老师说,去拍嘛。到时候搞个影展,我来捧场。
K姐,心满意足地笑了。想必不久,她就会背着摄影包,出发。
按说,喜欢摄影,审美应该不俗。长期练就的光线、色彩的搭配运用,该有非常好的审美。但,K姐的衣着有点儿难尽人意。
采风活动中,就曾听到一个男摄友说K姐,一个搞摄影的,自己却穿搭不好衣服。言语中充满了质疑。K姐只是讪讪一笑,并不在意。
她真的是那个只有谈到摄影、头脑清醒的K姐啊!在我看来,K姐,就是一个非典型的摄痴。
12.2 4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