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过去的成长经历串联在一起,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在我内心深处,相信人的能力是不变的,想要极力维持“我很强”的形象,并且认为自己的价值是由别人来评价的。我只有表现得好,别人才会觉得我有价值,因而才会给我表扬和赞扬。
所以,当犯错时,我会隐藏自己的错误,觉得它会破坏我的“理想形象”。比如在初高中学习时,我不管再怎么拼命学习,都追赶不上前面的人,甚至原本比我差的人,都跑到我前面去了。这让我很失落,很绝望,因为承认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实在非常难。
当时我不敢跟别人分享自己的烦恼,憋在心里,藏在心中。然后表面上装作一副“游刃有余,尚未使出全力”的样子,然后内心生怕被人看到自己已经用劲全部力量。
I:其实,漫长一段时间,你也陷入了这个困境。
W:是的,之前海思还问我,这一年里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怎么会从一个懂得感恩回报朋友的人,变成了一个对朋友漠不关心,逃避困难的人?
其实这一年里,准确来说是从年初开始,我就陷入了成长停滞期。当时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实现写作变现。想要通过写拆书稿、讲书稿赚取一些额外收入。原本我目标收入10万元,结果最后我只赚了66.66元。
其实这个目标设定是有问题的,而且做的方法也是有问题的,但当时我只盯着结果看,觉得自己“太弱了”,“太差了”。而在翻转思维导图社群做了这次年中分享,跟小伙伴分享这半年来的体验和收获时,我发现自己无法接受现实——我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厉害。
这其实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就不是个事儿,大不了重新开始嘛。但正因为它不是个事儿,我就会觉得“不值得跟别人提起,否则‘他们’会认为我太弱了,连这点打击都受不了。
最后,我开始逃避,放弃了讲书稿拆书稿的写作练习,不想在朋友圈继续践行每日三要事打卡,不想主动跟朋友交流,生怕被他们发现。
I:这或许就是身边的朋友没办法给你的东西了。
W:或许是,其实自己能振作起来,也是因为身边朋友的帮忙。不过他们不是直接帮忙,而是在跟我的互动中,让我慢慢放弃敏感脆弱的心,一点点去尝试振作。
虽然结果是好的,我能逐渐缓过来,也让我有些许成就感。但这种成就感来得很虚伪,因为我明明可以向身边朋友求助,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可是我就是不敢开口求助啊。我就是不愿意啊!
I:可是,为什么你现在愿意了呢?
W:被逼得没办法,就像上次跟海思闹矛盾,我必须在几天内,思考清楚,然后给对方回信。甭管我愿不愿意,如果我什么都不做,那么这份关系将会到此为止。
可就是这么一逼,我好像就“醒”过来了。然后我又去联系了几位朋友,跟他们聊起这半年的失败,慢慢地释怀了很多,不再过得那么封闭。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这半年里,我好像每天都在阅读写作运动,每天过着很自律的生活,但是我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仅仅是知道这么做会好起来的。我在表演勤奋,在给自己寻找安慰——我这么努力,结果应该不会太差。
I:这段时间里,你的心里充满着恐惧和焦虑。甚至你敏感到,看一条朋友圈,看到别人取得进步,即便这些信息跟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你都会找到某个点,然后批评和指责自己。似乎这一切已经成为了一种惯性模式。
W:是的。其实,直到现在我也还没能从这种模式中走出来。昨天我们聊到,我是一个害怕犯错的人,但犯错只是一个结果,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我目前还没有想清楚:是对自我关注不够,导致安全感匮乏,以至于不愿意主动挑战困难,亦或是原生家庭所赋予我的特质,还是我生活的环境中教会这种应对方式,而我却没有意识到,其实还有更多选择?
I:你说的这几点都有交叉,都比较表层,还是没有想明白。
W:是的,不过这个问题也不能光靠想,才能弄清楚。靠思考,本质是从内部寻求解决方案。但我的经验告诉我,我需要从外部寻找启发或答案,才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我想尝试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些挑战,主动犯错,然后记录下来。
I:不过昨天海思有提到,生活不是纠错游戏,记录琐碎的美好,不更好吗?
W:她说得没错,但纠错和记录错误,有不同的区别。纠错,关注点是在问题,然后告诉自己,我应该怎么怎么做。而记录错误,则是我选择主动去尝试一些事情,所产生的一些过程和结果。
既然是尝试,说明事情我不太擅长,既然不擅长,就会犯错。我想借此让自己体验到,犯错没什么了不起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性认知上。我就是想把自己的手弄脏,接触脏的物体和环境,可以让自己的焦虑情绪脱敏。这就好像一个小孩子在泥巴里玩耍,不管手脚和身体怎么脏,都玩得很开心。
我似乎很久没有体验到,那种只为了玩,而去尝试做一些事情了。
I:而现在你不也在玩吗?其实你心里也知道,这些分析和解释,未必是对的,你是在用你的思维去认知和思考你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至于结果是对,是错,你真的有那么在意吗?或者说,你会在意什么时候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吗?
似乎,你也没有在意这些吧。
W:恩,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