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考研,MBA擦线而过,上岸人大商学院EMBA
我是专科毕业,因为一直在民企工作,用自己的实干和业余的读书回避了二十多年的学历问题。近几年来,因为接触的人多了,越来越发现专业学历背景出来的人,有太多很牛的地方。渐渐就萌发了在职考研的想法,如果能够拿到名校的研究生学历证,那也是为自己圆梦了。
2018年1月,48岁的我决定用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备考MBA。虽然离开学堂已经24年,但再不开始,也许梦想永远就个梦了。
现在想来我的备考学习并不十分认真:一是常犯拖延症。二是不少时间开了小差,6、7月的世界杯、8月亚运会,还有各种娱乐八卦多少分神不少。年轻朋友如果有条件的在下半年请几个月长假,真是的很有必要。
八月份开始华科和武大的资料提交,九月份两场面试完,就开始感觉时间紧迫了。第一次模拟考试算是一次正规演习,考了140分,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功底不深,差距很大。英语作文更是不知专业套路,两篇作文各得了4分。眼看着时间越来越紧,不敢有半点松懈,每天早起英语单词,白天正常上班后,各种应酬和聚会能推就推,晚上基本上是老老实实复习做题。12月底全国联考,真真切切重回了学生时代的临场大战。
春节期间分数出来173分,感觉武大是没戏了,开始准备二战。开始英语复习,重新做真题,一个单词都不放过。过完年上班后,去武大EMBA招生办现场咨询,看有没有可能如果过了国家线,能否转成武大EMBA录取。得到了热情的接待,但是不能确定。
最后武大MBA和EMBA一个分数线175分,差2分。林晨陪你考研的负责人给予了及时的调剂指导,深感时间就是生命,如同一个重症病人,抓不到最有效的时机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是多么可怕!有了调剂的概念,我就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抢时间做好准备工作:
1、选择有可能的EMBA学校,北京、上海、厦门、深圳等几个城市的学校我都仔细查看,找出它们过往的招录条件、方式和时间节点,包括武汉的华中师范、中南财经政法等学校调剂复试的时间、内容等。
2、我提前把自己的简介、背景资料、自荐信、证明材料等重新整理,编写了几所心仪学校的调剂申请书,分别归入不同的文件夹,既方便快捷,又防止把申请学校张冠李戴。
3、一家一家打电话,介绍自己并咨询调剂事宜。
很幸运的是得到了人大商学院的可能性回复。
3月13日通知我16日去北京参加面试和英语口语并进行英语听力、政治笔试。
上午英语口语以自我介绍为主,然后转成四位考官面试,提问职业、管理、行业及企业经营方面的细节。
下午英语听力为历年6级真题范围,政治笔试为18年政府工作报告范围,题量还是蛮大,不过发挥顺利。
21号研招网发出人大待录取通知,石头落地。
在职备考的几点体会:
1、最大的挑战是学习时间的安排。
平常要上班,加班出差时常不请自来,如何有效利用好自己的业余时间,就是成败的关键。
能关闭朋友圈最好,我不能做到,就前后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利用无效时间把朋友圈中不重要的好友一个个设成“不看他”,把以前认为重要却有新消息又没打开过的公众号一律取消,把超过个半年都没用过的app全部删除。再也不去点赞,不再转发,也不再惦记着发朋友圈找存在了,微博基本停止打开。严格的老师要求学员丢掉手机,其实真的一点也不为过。
2、不走捷径是最大的捷径。
虽然老师们总是鼓励说MBA简单,过线即可,分多无用。但是,好的学校都是按联考成绩和面试等综合排名,尤其是34所自主划线的学校,考分当然多多宜善。所以,要想实现理想,就要扎扎实实地复习做题。虽然我自己做得不好,但还是要这样说。所以如果让我再考一次,我会毫不犹豫地天天按要求写作业、交作业。
3、心态好才能感觉好。
备考的过程需要一个好心态。在学习群里,总有个别擅长网络键盘的“喷子”,借交流群舒缓个人情绪;还有人总爱做“伸手党“,一个简单的查询就能解决的问题,总是心急上火地刷屏。所以,时刻记得保护好自己的注意力不受外界干扰很重要。学会在心里上远离这些负面影响,使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态。另外,有时间多运动一下,我就是边跑步边听完喜玛拉雅上的各种考研专栏的。
4、准备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提前面试时,我都会到学校的现场,把第二天我要走的乘车线路落实一遍。
提前一个星期订好酒店,提前三天我找到要考试的教室坐在里面复习了一个下午。
考前头一天晚上办好酒店入住后,步行从酒店到考场又溜了一遍,把早餐和午餐点位都确定好。
我一共进行过五次模考,每一次都完全按照正规考试要求准备考试用品,因为是辅导老师监考,有时有些学友会迟到或在交卷时延时一会,更有的同学做题时用手机查询。我一直坚持不带任何多余的动作进考场,一到交卷时间就放下手中的笔。虽然每次考分不是很高,但我一次比一次有信心适应考试的节奏。
另外,利用后几次的模考,尝试了几种做题的顺序,最后上考场时,用的是自己最有信心的一种,保证了做题时间的整体分布。
5、我利用的备考资源。
考研之家的网课和线下系统课、MBA大师线上免费的课程、逻辑买了王诚的教材,英语作文专题和考前押题是林晨陪你考研的,雪中送炭一般。还有公众号“大熊老师”的逻辑、“人民日报评论”的时评、“哈佛商业评论”的编辑精选、“王江涛”以及“MBA网”等。
手机APP下了不少,第一有用的算是MBA大师,能够做真题,有解答,碎片时间非常管用。每天用扇贝打卡阅读或单词,跟一个同事完成后互发记录,当作每天的作业,现在也还在坚持,有867天了。
如今,我终于有学上了,可以节约一年的时间,安心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感觉无比的开心。
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在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去接近曾经的梦想,就是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