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笃信,凡事都有方法论,万事不离优先级。今天家里发生的几件小事,梳理一下,再次验证这一论调。
——1.朋友的关心——
儿子朋友王岳松发来微信,关心地询问儿子的病情。两个小朋友先是微信聊天,后来妈妈觉得这样沟通不方便,让他们换成语音聊天,儿子接通之后,好像不太适应,就说:是我妈妈让我给你语音聊天的,咱们聊啥啊?
爸爸听了,忍不住想笑,聊天就是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哪,本质上是朋友之间沟通交流信息和感情。爸爸想起来,原来在外地出差跟儿子打电话,儿子也好像不知道聊啥。
其实聊天也是一门学问,需要练习,特别是好的沟通者一定要运用‘双核大脑’的方法,聊天时始终兼顾内容和氛围。
——2.任务优先级——
上午爸爸在家陪儿子写作业,引导儿子先列任务清单,预估完成每项任务需要的时间,并且按照难易程度进行排序。
儿子口头告诉爸爸,他把蛋糕英语排列为第一难题,其实他在任务清单上真正排列为第一的是日记,原来儿子是跟爸爸在开玩笑。
在开始作业的时候,爸爸提出一个方法,叫做“吃掉青蛙”,就是每天早上先把全天中最难的一项任务完成,就像吃掉令人恶心的青蛙,然后就会发现其他事情越来越简单,最后全部迎刃而解。
儿子理解了爸爸说的方法,不过在实施时还是觉得上来就写日记,有点太难了。
妈妈建议,还是先完成2项相对简单的任务,这就像运动前先做简单活动,热热身,再进行剧烈活动,效果会更好。
爸爸采纳了妈妈的建议,后来儿子完成任务的效果不错。看来无论干什么,都不能被固有的观念或者方法论束缚住。因地制宜才是最高级的方法论。
——3.写日记的方法论——
写日记的时候,爸爸告诉儿子,日记有2种写的方法,一种是记事文,就是以前一直用的方法,把事情说清楚就行;第二种是议论文,主要是围绕一个主题,表达自己的看法。
现在儿子年纪还小,主要采用记事文的方法来写日记,刚开始侧重于罗列生活中发生的事,类似于记流水账;等到水平提高一些后,开始侧重于描述事情的具体细节,一篇日记围绕一件事展开描述就可以了,描述细节越具体、越生动,作文的水平就越高。
今天的日记,儿子选择的主题是和爸爸玩扑克游戏“十点半”。首先要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把打扑克的各个步骤描述清楚。
通过今天的写日记,爸爸发现,儿子这个年纪的孩子,还不太会把一套动作分解,如果完整动作包括10个步骤,孩子们可能只能写出来2-3步,这也反映出孩子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
——4.画画冲突——
中午吃完饭,本来妈妈计划带儿子去学习画画,开始儿子没有强烈反对。临出门的时候,儿子哼哼唧唧,跟妈妈说肚子还是不舒服,有时候会感觉疼。这时候姥姥已经提前在外面等候妈妈了,妈妈和儿子商量了接近10分钟,儿子还是不乐意去画画,妈妈很着急,儿子也不开心地哭了。最后妈妈无奈,只好把儿子放在家里,自己去找姥姥了。整个冲突的过程,妈妈情绪基本平静,只是暂时还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劝说孩子。
事后爸爸分析,首先要准确解读孩子的心理动因,平时孩子还是比较喜欢画画,这次一反常态不乐意去,应该归因于肚子不舒服,这一点不用怀疑孩子是否在找借口不去画画。如果家长对这件事的认知,归因为孩子找借口逃避,那很可能就会产生愤怒情绪,导致进一步激化矛盾。
第一个问题解决之后,第二步要分析肚子不舒服的程度,是否影响画画。这是矛盾的真正焦点,家长可能觉得肚子问题没那么严重,应该可以坚持学画画;孩子可能担心学画画时肚子疼了怎么办。解决这个矛盾,关键还是要用优先级的方法,我们认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比画画更重要,那么面对这个冲突,就把画画暂缓处理吧。
——5.认识汉字——
下午爸爸带儿子学习了汉字所有的笔画、偏旁部首,经过统计,这下终于搞清楚所有的汉字都是由31种基本笔画组成的,偏旁部首也是由1-4种基本笔画组成,总共有141种部首。其中有些部首,爸爸原来还真没搞清楚,这也是教学相长啊!
——6.练习垫球——
晚上带儿子在电脑上观看足球垫球的教学视频,儿子感觉还是很有收获,明白了脚踝要用力、稳定,轻微搓球保持足球的旋转等等。然后在家里练习,爸爸在旁边用手机慢动作录像,再回放给儿子观看,查找缺点不足。这种方法对初学者还是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