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来自古典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这真心是一本值得推荐和反复阅读的好书。正常我的阅读速度是一天2本书,但是这本书我竟在3天内用了8个小时,依然没有品读完。我不忍放快速度,一个篇章一个篇章的选择精读,并且会在有感悟的地方贴上便签纸。不仅回顾,这样的阅读近一年都不曾有过了。所以在此跟大家做个分享,如果你也刚好在寻找一本书,如果你也刚好想要寻找突破口,如果你也刚好此刻与我一样,在追寻,在努力的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么希望这些文字可以给你一丝光亮,一点启发,不负时光。
人生30,值此毕业之后的第二个分水岭,许多人会站在这个十字路口观望、找寻、彷徨。有着稳定工作的朋友们想要寻求改变,毕业之后历经8年一成不变的工作境遇,想要寻找新的突破口;一直奔跑在路上的朋友,想要有更大的跨度和进展;边做半迭代的朋友有的收获着生活赐予的惊喜,有的抱怨着命运的不公;无论此刻的你处于何种境地,都请相信,你现在所走的路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然而每一步都算数。这一切一定会在一个生命刻度尺中经过时间的打磨和岁月的积淀,在一个刚好的际遇中归还于你,前提是你一直在路上,从未放弃过那些失意的过往。
我们都想要与优秀者同行,都想要让自己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成功,这个浮华和浮躁的社会,我们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的“着急”,刚刚付出就着急见到回报,刚刚出发就祈求快速到达,然而你忘了,如果没有付出过汗水和泪水的平凡的你凭什么可以拥有这些?你是谁,你就会遇到谁,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所以,首先要努力做自己,遇见那个优秀的你。
在做出改变的那一瞬间,走出舒适区的初级阶段,我们一定会经历迷茫和痛苦,然而许多人在此刻放弃了痛苦,放弃的瞬间,也放弃了自己。我在今年年初辞去了电视台光鲜和稳定的工作,去触摸平凡生活里的刺。在做与不做之间,我也有过纠结,但是我相信如果一切都不出发,不改变,无论脑海中的画面再美好,计划的再周全,环境不变,一切都是惘然。不是因为改变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改变。为了这一刻,我准备了5年。5年中,我都困在这座城里,走出去又踱进来,来来回回持续了3次,直到今年。我不断的问自己,当初离开的原因,此刻有过改变吗?我的回答是没有,曾经的出走跟今日的出走,理由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那份辜负和不舍。
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喜欢用“填坑”的方法来补救。我们误解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真正含义。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坑洞时,我们痛苦不堪,又希望挖下一个坑来填现在这个。拍《疯狂的石头》的宁浩,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话剧团做舞美。话剧萧条,他只能靠在自行车厂打工,有一搭没一搭的混着。父母看不下去,给他准备了几万块钱,让他开家小店过日子,他拿不定主意,找一哥们儿商量,哥们儿说,你要在太原开小店,什么时候都能开,但是你到了30岁以后,就闯不动了。两周后,宁浩依然抵京。
书中说:填坑的人常常集中在25-35岁之间,这阶段人的角色暴增,从单一的工作者和儿女,慢慢地加入管理者、丈夫或妻子、儿媳妇或姑爷、爸爸或妈妈的角色,每一项角色的增加,都意味着全新的自我概念,也意味着新的成长空间。这个阶段的人有太多新的东西需要成长出来。他们一旦乱了手脚,就会从其他地方挖出一个坑来,填满眼前这个。
事业出问题,牺牲身体;身体出问题,拖累家庭;家庭修补好了,孩子又出事;孩子勉强搞定,工作又开始亮红灯……挖了填,填了挖,你的生命就像一个永远无法停工的城市道路施工现场,四处救火,步步惊心。我们渴望成长而产生空洞,我们用非我的东西填洞,我们逐渐认为填充物才是真实的自己,现在他们开始反过来占据我们,真实的自己被我们丢了。
在成长突破的过程中,我们会遇见“失去、痛苦、面对、追寻、重获”,这就是所有成长的脚本。一旦你不愿出演前三幕,后面的故事也就无从开始。那些觉得“这里最好,哪里也不愿意去的孩子”,他们永远不明白,长大在远方。
我的妈妈在我12岁的时候患了脑肿瘤,那是在2000年,这样的一个千禧年,妈妈却在经历着病痛、住院、手术的过程。然而,那个时候的我年少无知,懵懂天真。对于这一切,我无能为力,只能祈祷母亲可以早日康复,痊愈。手术进行的还算顺利,但是这场手术带来的后遗症是,因为肿瘤的位置太过冒险,所以并未切除干净,并且压迫住了脑部的神经,这条神经恰好是控制四肢的神经。妈妈是多自尊自强的人,这意味着她将终日无法下床……对她来说,这犹如惊天噩耗般无法面对。但是,就是在这样连医生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妈妈坚信自己可以战胜这些困难,一定可以重新触摸大地。于是她四处询问,尝试一切可以尝试的办法。
遍访名医,最后从针灸入手,天天浑身扎满足足有13cm厂的银针,看着浑身的针眼,我只打冷颤。寒冷的冬天,天不亮,母亲依靠着拐杖,一步步的挪动着自己的双腿,由最初,把绳子绑在她的腿上,一个人蹲在地上往前拉动着行走,到慢慢的可以自己扶着拐杖行走,到最后的缓慢步行,再到后来的康复。我目睹了母亲复健的全过程,那是怎样的一种蜕变,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身体上来说,都是一种重生。
就这样在母亲的坚强和勇敢中,她逐渐恢复四肢的行动力,我和妈妈来了一次世纪拥抱,那一瞬间,我哭的泣不成声,母亲也抱着我久久不愿放下,那一刻,我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是母亲内心坚定的信念,并持续的相信,才让这一切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这一切时至今日,回忆过往的时候,我才真正领悟到。
不冒险其实是最大的冒险,要持续舒服的最好方式是让自己不舒服。接纳自己此刻的空洞和无能,是成长为自我最重要的一步。因为我们注定要遇到平淡日子里的刺。自我成长者总是能够读出空洞背后的成长希望——他们知道,失落越大,空洞越大,背后的力量也就越强大。不去经历,你永远也不会懂得自己有多坚强、勇敢和努力。愤怒带出无能的空洞,也告诉我们需要提供能力。失恋带来无价值的空洞,也让我们需要努力爱自己。厌倦带来不新鲜的空洞,也提醒我们生命需要更多可能。正如每一次新生都伴随着母亲的痛苦,每一种痛苦都是新生的启示,我们要学会读懂它。
当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价值比价格更重要时,你就拥有看透却看不破的心态。这种转变创造出一种更大的格局和智慧:以入世的心态来玩,却以出世的心态来发现价值。这格局孕育着更大的成功,失败能让你获得智慧,智慧又在孕育新的成功。
许多时候,我们却因着别人的梦想和期待绑架着自己。父母觉得你该结婚了,于是你便结婚,身边的朋友都生子了,你觉得你也不能落空,于是你也投入到生子大军,所有人都在拼命的活成别人认为的样子,当你问自己,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当你想达成的目标暂时无力抵达时,不妨在价值链上后退一步,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然后再找到可以实现的方式,向前一步。生活,如城市里的街道,接到不会骗你,只是你自己会迷路,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当洞见了目标与目的、路标与终点、手指与月亮的关系,别忘了在绝境时跳一曲探戈——往后一步再往前一步,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或丰满或干瘪的现实里,吮吸幸福,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不一定会为第一个冲过马拉松终点的人鼓掌,但是我们会为那个最后跑完全程的70岁老者鼓掌;我们不一定会被电视里大富之家的天伦之乐感动,但是我们回味清洁女工给孙子一个拥抱而流泪;我们不一定从内心敬佩站在台前慷慨陈词的领导,但是我们会为背后默默维权的普通人心生敬佩。
晚年的奥黛丽赫本说:物质越丰裕,我要的越少,许多人想登上月球,我却想多看看树。
最后附上一首我特别喜欢的诗:
——(美)亨利 戴维 梭罗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我步入森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 all the marraw of life.
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摒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事物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当我生命终结,才不至于我白活了一场
——《死亡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