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层层麦浪翻滚入粮仓,随着暑气飘飘汗珠的流淌,随着赤日炎炎五月天的到来,端午节迈着它吉祥的步子来了。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所以,端午节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但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加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内容。
(二)端午节的习俗
1、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从秋时期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2、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3、悬艾 民谚说:清明 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5、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6、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第一场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得以安全。
7、钟馗捉鬼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传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三)学校的端午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1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和上级放假通知精神,现将2021年端午节放假安排通知如下:6月12日-14日放假,共三天,不调休。6月15日周二正常上课。
为了让孩子们过好这一传统节日,我们下发了《一中附中2021年端午节放假通知及安全教育告家长书》重要内容如下:
01 继承优良传统
02 提高疫情防范意识
03 注意交通安全
04 加强防溺水安全
05 用电安全、防火安全
06 加强对网络和手机的管理
07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最后呼吁: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家校携手,双管齐下,让孩子们过一个愉快的端午节,一同为孩子的平安成长保驾护航!
(四)14班的端午节
为了让孩子们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我特意布置了假日作业。除按时完成星期天作业外,另加两项与节日相关的活动:1、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做成手抄报。2跟家长一起包粽子,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希望孩子们通过这个假日活动,感受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爱国,欣赏屈原“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的浪漫,养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情怀,再加上吃到飘香的粽子和手臂上系上象征妈妈爱意的五彩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