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个响彻古今的名字。“大浪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他,则作了这大浪中的一颗金沙,其光泽至今也不能褪去。
对于苏东坡,原先我是不识他的,最多的印象,也不过是幼童时期背过几句“横看成岭侧成峰”罢了。及至今日阅尽此本《苏东坡传》,方才后知后觉与其相见恨晚。
苏东坡的一生是坎坷不尽的。人们说,他太显才,才会被宦官排挤,被小人妒忌,才有了那一场乌台诗案,才有了那一场场惊人的风波,最终,处处遭难的东坡居士在俗世间炼成了一颗赤子之心,于是安然逝世于常州,再不能言语,功过全由后人评。
苏东坡被各路人士尊崇信仰,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
年少时的苏东坡骨子里有着一股傲气,于是便有了《凌虚台记》。而在做了官后,仍是有一段时间的意气风发,此前可以归为苏东坡的精神人格最初的状态。而当王安石一行人的变法使得他不得不离开朝廷时,他原有的傲气其实便已经慢慢消散了,他发现原有的功名利禄并不是什么必要的东西,于是便开始做一个快乐的小官,专为人民谋福利,至此,可以看作是苏东坡的精神人格的第二个阶段——看破功名。一般来说,历史上的大部分名人的精神境界都到此便止步了,但是苏东坡又经历了他的人生的一次大落,便是上文提及的乌台诗案。
在狱中,舍却了功名的苏东坡先生不怕自己的乌纱帽掉落,反而开始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在这一紧张的时刻,他甚至想过以毒药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结果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他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被流放到了黄州。
仔细想一想,苏东坡先生在狱中的这一段心路历程是很有意思,也十分巧妙的。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不乏贞洁烈士,他们几乎都是主动投向死亡的。也就是说,若是苏东坡先生在狱中服毒而死,我们今天读的苏东坡便不会是那个豁达开朗的苏东坡,反而会是一个郁郁不得志,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亡的东坡先生。但为什么东坡先生活了下来?莫非他在那时就顿悟了?不是的,顿悟还在之后,在狱中时,他也许仅仅是在纠结一番后决定能活一分便是一分罢了。听着有些苟且,让人有点忍俊不禁,但是,这正是东坡先生心理彻底豁达的一个前兆,或者说是节点。出狱后,他被贬往黄州,在赤壁之上,看见那逝去的流水,想起自己曾经差一点便要主动推掉自己剩下的生命时,比起庆幸,可能更多的是感受到了生命无常变化,只要“我”仍在,便会有新的机遇,新的“生路”,即便“我”随风逝去了,这也是天命所定人不可为,至少此刻“我”仍在,当下仍有我能所见乐观之景,生活也不会坏到哪里去。或许,在这一刻,当苏轼看见水中倒映的“我”时,便舍下了求生或是向死的想法了,东坡先生也便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之一。
其实说到底,道家的,佛家的,儒家的,孔子的,庄子的,苏轼的,还有很多近现代西方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到底哪一家的强,这个问题是没有定数的。若是真的要说,就我愚见,苏轼的思想适合入世,庄子的思想适合洞观,孔子的思想适合制约,而佛家的思想适合修炼,若要谈及西方哲学的话,那真的就是十分广泛了,因为思想较为自由,西方哲学家们几乎从一开始便争执至今,擦出了成千上万的火花。所以,思想无所谓强弱。那么道究竟在何方呢?也许我应该说:“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