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班,下班,走的都是同一条路。
一年法定假期108天,工作257天,同样的路一年要走514次,一份工作平均五年就要2570次,倘若是周末加班、中午归家、不换工作,这个数字将会更大。
我们的人生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上班下班的路上度过,步行、骑行、挤公交、开车……
我们或是思考,或是放空,或是瞌睡,或是欣赏沿途的风光……如果不把这人生的不可避免的部分记录下来,人生岂不是落下了一段很大很大的空白?
我记录了,而且需要以很“酷”的方式记录。
我的通勤工具是“小电驴”,噢不,那样不酷,该叫做“插电式新能源双轮车”,名字要长,且带点科技感。
通勤也不够酷,像是统计用的词儿,缺乏点人味儿,应当叫做“为活着而驰骋”,既突显生命的意义与无奈,也刻画了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英姿。
我每天便是,从住处到公司,骑着插电式新能源双轮车为活着而驰骋。
从小区停车场出来是个九十度转弯的大斜坡,不拐过去是看不见坡道的,每当拐过去的时候都会有刹那的惊喜,猜测前方会是怎样的光景,或是尾灯亮红的汽车,或是成列爬行的电驴,或是空空如也。
但眼前往往是熙熙攘攘,因为斜坡的末端是具备车牌识别功能的自动停车杆,它似乎跟不上我们驰骋的步伐,总希望耽搁我们一会,它能识别车牌,但是不认得电驴,个个像我这样的骑手需要掏出磁卡在感应器上“滴”一下。
本可一口气冲至坡口的电驴总得在杆前停住,骑手拔出插在电驴上的磁卡或掏出口袋里的磁卡,坡道很陡,每一个骑手需要弯着腿,弓着腰,一只手握紧刹车并承压着扶手,以防电驴后溜,体态活似一只只站起来的蟋蟀。
坡道地面是锯齿状的纹路,此时若后方有汽车驶来,便会发出“呱啦呱啦”的响声,然后停在蟋蟀后面,静静等待,陆续会有其他电驴从后方驶来,爬到车前,加入蟋蟀群体,汽车别无他法,只能耐心地看着所有的蟋蟀开出坡口。
“滴”之后是一条夹在小区和大马路之间的小路,小路的右侧是小区的店铺,有早餐店、杂货店、门诊,无甚人声,小路的左侧是一排约莫人高的杂草,隔开了一旁的大马路——高尔登二路,草前架起了木栅栏,颇有几分田园气息。
沿着小路拐出去到了高尔登二路,这是一条新修的四车道大路,道路两旁的篱笆尚未种上绿植,每隔百来米伫立着约十层楼高的铁柱,柱身是多边形的,油着新亮的银色,铁柱顶端向四周伸展着耙状的铁枝,铁枝上光秃秃的,不知用作何处。
远远望去,犹如在沙漠里凋零的参天大树,在清晨的雾气中一动不动地站着。
路边停放着几辆酣睡的大卡车,路面上仍泛着淡淡的黄色尘土,时间尚早,路上车辆不多,刚清醒的我开始奠定今天的心情基调。
昨晚没睡好,是困苦的;今天是周五,是期待的;有工作残余,是抵制的;有重大安排,是忐忑的;无紧急事项,是舒坦的;有新奇活动,是雀跃的……
我要在高尔登二路的第一个红绿灯路口左转,道路宽,路口也大,各方向总是寥寥停放几辆等候绿灯的汽车以及电驴。
对汽车而言,等待的是眼前的绿灯,对电驴而言,只要有一个方向是绿灯,他们都可以先朝着那个方向的绿灯前行,而后在中心广阔的区域变换车道,待无来车时往自己想去的地方去。
毕竟车流小,此种违规的变道做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省时的,因此电驴们纷纷效仿。
左转之后是布莱克一路,两边林立着大大小小的商铺,早餐店、士多店、药店已经打着哈欠,建材店、五金店还紧闭着双眼。
早餐店的老板推拉着盛有鲜香肠粉的蒸箱,弥漫着淡淡的白雾;蒸箱旁边等候着几个皮肤黝黑的大叔,准备出工前饱餐一顿;士多店的老板娘清扫着门前,一会拖着垃圾车的大妈会从门前经过;身着灰红相间的汽修员工在路的右边,抬头挺胸地向前走着,我称他为“TOYOTA boy”,这个称呼听起来很精神,他是我核对出门时间的标准,如果今天看不见他,恐怕我要迟到了……
布莱克一路的后半段两边是建材工场,常有体形巨大的货车进出,布莱克一路本是二车道,由于车位紧缺的缘故,路的两边停着一些尚未上班的小车,一旦有货车掉头,道路就会堵得水泄不通,加之电驴在汽车的缝隙间穿梭,一时间蜂鸣四起,仿佛整条道路醒过来了……
穿过布莱克一路,右转是与高尔登二路平行的高尔登一路,道路右侧是一排翠绿的榕树,延绵一路,偶尔会幻想是否会有猴子忽然从树上探出脑袋,吓唬经过的人们,亦或是一只松鼠窜到我车前,向我讨要松果,一幅幅电影场景不自觉地浮现在脑海里。
猴子和松鼠是没有的,树下站着是清一色白色衬衫、黑色西裤的男男女女,他们有的盯着手机的屏幕,有的眺望着正要靠边的公交车……
高尔登一路的尽头是红绿灯,红灯时间很长,绿灯时间很短,以至于每每远远看到绿灯,我都要加紧油门,试着与时间赛跑,不过,往往我是赶不上的。
和时间赛跑的,除了我,还有汽车,他们在我身后急鸣喇叭,有时明明前方是红灯,他们都要超越我,到前方停下,然后再被我爬到车前。
我不明白他们这么做意义何在,不甘于人后吗?通常如此“上进”的急鸣来自出租车和公交车。
这个红绿灯处于城市的主干道古斯大道与高尔登一路的交汇处,车流量大。
在停车线前我观察着过往的汽车,熟识着各类品牌和车型,想象着驾驶这种或那种车会是何种感觉。
想起刚入职那会,我是很热衷买车的,时间久了就淡然了,停车位和开销是没买的部分因素,但主要的原因也许是处于车壳里,仿佛将自己囚禁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与外界的一切隔绝,有失去与生活接触之感,每日如此反复来来往往,干巴巴的。
不过,刮风下雨的时候,还是希望有个遮挡的地方,这时又会重萌买车的念头。
同时,我也会观察过往的电驴,这个牌子的居然没有后靠背,那个牌子的居然有车尾灯,这位阿姨没戴安全帽,那位小哥的驴身规格超标了吧……如此如此,倒是看出来一番趣味。
左转至古斯大道,一路前行,直至第一个红绿灯,这个T型路口位于市场门口,门口有一个流量较大的公交站,两边都有小路口。
朝向市场的绿灯亮起,行人横穿马路,电驴不担心来车,避让着穿越行人,路口出来的小车探出半个车身,前方挤满了靠边的公交,路面是坑坑洼洼被压坏的沥青,整个路口拧成了一团。
费些功夫,穿出这样的混乱,再通过一个红绿灯,前行几分钟便到了公司大门,停车场位于公司的侧门,我需要右拐,上坡。
偶尔会有汽车与我同时右拐,它比我拐得快,如果我不刹车,将直撞其车身,虽然受罚的是他,但是受伤的是我,我还是乖乖地刹住了。
也许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大伙也越来越着急,“赶着去投胎”的想法每日都要在我眼前重复印证几次,不让行者、急鸣喇叭者、红灯变道者、强插缝隙者……稍有不慎,他们的做法真的是“赶着去投胎”了。
爬上斜坡,伴随着一声长长的“吱吱”声,我到达了公司。
每日的路途大致如此,反反复复,熟悉之后,为活着驰骋成了不需要过于专注的过程,我更多的时间是在插电式新能源双轮车上“掏空”[1]自己,会厌倦一成不变,也会期待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无论如何,这段路途都是我们人生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1]“掏空”:可参考文章《感受被掏空的感觉,知道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