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今年看的第一本散文随笔类的书,据说它的同名电影也是非常经典,并于2018年7月27日获得了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整本书给人一种非常具有亲和力的美,从书名到书中的文字和照片,你会发现真正的美从来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那么不动声色,却又感人至深。
全书主要讲述的是作者的父母和一些重要的老家人生活的日常和他的童年趣事。通篇读下来非常流畅,丝毫不会因为记录的朴实无华而让人心生无趣,反而会吸引着你一页页地看去。可能正如作者所说“是温柔,温柔能带来这世上最美好的东西。”
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爱好广泛的人,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家里有二十多种乐器,不能说精通却自得其乐。母亲是一个天生暴脾气的人,见不得不平事,争强好胜不服输,却又是个极随性的人。父母皆勤于劳作,饭桌上的辣椒、茄子、花椒等果蔬都是自家种的。闲时父亲会摆弄乐器,母亲则会侍弄花草,可谓是岁月静好。文字淡淡的,却能让人感受到父母间相濡以沫的爱、父母对孩子宽厚慈悲的爱、街坊四邻纯朴无邪的爱,这许多爱组合起来便形成了文中所说“任何东西,只要放大或增多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摄人心魄的力量。”爱即如此,它汇聚人的真情实感形成磅礴的力量,让你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不得不去注视着它,从而检视自己的生活。
作者书中的许多感受,都让我们感同身受。比如他说“长辈常感慨幼时贫困艰辛,但自己回忆起几乎每个片段都是快乐的,偶尔梦到不识艰辛的童年还会笑醒过来”。这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虽然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物价很低,但我总能记得父母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和弟弟,丝毫感受不到物力维艰、生活辛苦,想来父母是用肩上的担子为我们撑起头顶的天空。比如他说“儿女长大后,父母待我们的差别已经微乎其微,即便偶尔不经意间流露出不同的关切,但我们顺利成人,他们的欣慰是相同的。”记得小时候我总会计较父母对待我和弟弟的态度,喜欢攀比谁得到的爱更多,越长大越发现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本质都是一样的,永远偏向更弱的一方,但总归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过的好。又比如他说“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父母比我年轻些,让我走在他们前头,我觉得有些悲伤承担不起。相比他们的豁达自然,似乎我显得更苍老。”确实如此,父母老去我们正值青年,有些事我们无法看破,还无法成熟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我们成长的速度其实远远超过他们老去的速度,我们总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却总是他们为我们想的更远罢。
这本书对于我的启迪更在于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原本作者除了远游和工作,足不出户,自觉一方书院足以书写,却不知在自己步行可达的范围内,另有一个悄寂空幽的世界。所以他认为:仅凭有限的经验和偶尔的释放去揣度这丰富的世界,生命不免太过单薄。今后应该走走不同的路,去往不同的车站,看看不同的景,见见不同的人,让自己变得更开阔。我本人也是习惯一个人自由自在,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自觉得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全面来看其实也是让自己减少了接触不同人生的机会。
我们很多年轻人都想追求自由,认为诗和远方才是自由。作者的观点让我为之动容,他说“如果没有自我净化的决心,一直渴望的个人自由,乃至在生活中艺术化的自我放逐,不过是无聊的自悲自怜,是逃避为人责任的借口”。既要仰望星空,也要回归生活,才是生而为人最好的自由。人生应该主动点,若只是廉价的自我感动、消磨时光,在茫茫人海、悠悠大地间毫无价值。无论现实生活遇到什么,不管做什么,有什么困难,主动一点,去明白它,即使暂时无法解决,心境也会很不一样,人生就是酸甜苦辣个中滋味自己尝,即使被生活蹂躏,也是自己蹂躏自己,自己折腾自己的生活,那样才是自己最好的时光,不是吗?
关上书,闭眼都能想起书中的故事和人,他们在岁月中产生交集,又因志趣装点更丰富的人生,因爱彼此挂牵,全是温暖,即使四季变换,皆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