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没有写文章,分析原因在于:
1.在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里,他讲到自己利用临界知识对《成甲说书》进行分析定位的例子,其中说到一点:热点是永远追不完的,我们做内容,选取的主题必须是不随时间流逝而使价值消逝的。也就是说,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要符合复利效应,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也依然有其价值,也依然会是经典。我觉得这太有道理了,太有借鉴意义了,我应该把写出“对他人有价值的深度好文”作为自己的目标,不能再自顾自的碎碎念。
2.前天买了“一直特立独行的猫”的写作课,听了两节,干货太多。其中有个点是:文章要有逻辑,不能没头没尾东拉西扯,要学会总结和借鉴好文章的结构。哎呀,这说的太有道理了,我得总结别人的文章是怎么写的,自己以后写文章得学着列提纲。
然后,我就不会写了。我给自己增加了不少难度,同时又想做到最好,让别人都来夸我。可是,没话题没素材,不追热点还要写深度文,这一篇文章下来得花多长时间啊,这个不行,我还有另外也很重要的事情呢。如果随便写一篇的话,对自己没提高,也没人看,完全就是浪费时间嘛。
最后,文章没写,其他事也没做,纠结自责,从白天到黑夜。
我想,这不行啊,得战拖啊。于是,从书架上抽出《拖延心理学》,开始从头看。看到第二章讲失败恐惧症,我去,这不就是在说我吗——追求完美,恐惧失败。
对于拖延症患者的“追求完美”,可不是在说做事情时关注到每一个关键点和细节,而是这类人对自己有一套系统单一的假设: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翻译一下就是:我做的事情(表现)直接反应我的能力,而能力越强,我就觉得自己越有价值。反过来:我表现不好,说明我没有能力,所以我感觉自己很糟糕。
用这样的单一因素来评价自我价值感时,就会出问题,会觉得事情做得好就是出色的人,做不好就是平庸无能,它忽略了其他的一些影响因素。
怎么打破这种局面呢?
这个时候,拖延就能起到一个关键作用了,它能打断能力和表现之间的等号: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当表现不等同于能力,不管最终表现如何,也还能维持自我价值感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其实我的能力是完全够的,只是因为时间不够。
等等看吧!等会再做吧!时间还早着呢!
于是,到最后,即使因为事情做的不尽人意,还能心安理得的安慰自己:要是我早点开始,要是我全力以赴,会把事情做的特别棒的!
我们通过拖延安慰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大于表现,甚至还有这样一种信念:我们的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
这里又想起高中学数学的例子,因为反应快,老师讲的例子能理解的比同桌快很多,所以总有点沾沾自喜:我的能力比同桌强多了,只是有点贪玩而已,如果我能有她一半的努力,考个重本大学有什么难。
那个时候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当时觉得是自己吃不了苦太贪玩,所以成绩才是中等水平,不然一定可以名列前茅。可现在再分析一下,哪里是吃不了苦,明明每天也是熬到凌晨啊。贪玩吗?可上数学课比谁都听的认真啊。
所以我现在不得不承认,真正的原因在于:我怕自己像同桌一样刻苦努力之后,依然做不了第一,依然成绩平平,那样的话,我就不得不承认是自己的智商太低能力不足——那得多令人难堪和自卑啊。所以我不敢全力以赴去探究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其实这个成绩也还不错,如果我再努力一点,会更好的……死循环。
就像书中说的:有些人宁愿承受拖延所带来的痛苦后果,也不愿意承受努力之后却没有如愿以偿所带来的羞辱。对他们来说,责备自己邋遢、懒惰和不协作比把自己看成无能和无价值(这就是他们深为恐惧的“失败”)要容易忍受得多。
当我终于确定自己就是完美主义型的拖延症患者时,我居然暂时治愈了自己:
承认吧,你就是没天赋,写作能力不足,没逻辑没文采,可那又怎么样呢?你又不靠这个吃饭。你要有“绿灯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通过可以练习不断精进的。但你得慢慢练吧,听个课就必须能写深度好文了?
嘿,你忘了吗,你最初就只给自己定了一个每天500字的目标啊,只是先培养写作习惯啊!怎么就又想着一口吃成大胖子了,饭得一口一口吃吧。
那500字你还写不出来吗?不是分分钟的事情么,开个头就够数了啊。你拖着就能有500字的文章了?没有一篇篇500字的练习,以后能写出深度好文?赶紧滚去写。
鬼知道500字的目标,写着写着就超了,超了就有成就感。
所以,你首先得认识你自己啊,几斤几两你得清楚吧;再一个,能力不行就别给自己定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吧,做决策总得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吧。
思聪爸爸都教导我们: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
这说明什么,小目标够简单,简单的事情你还要再拖,那我只能说:拖着拖着,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