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是个什么玩意?“辩手”又是个什么东西?两拔人吵得昏天黑地到底有啥意义?喜爱辩论的朋友,你是否想过这些问题?
其实,辩论赛是在模拟我们思考问题:教室或演播厅就如同我们的脑袋;正方和反方好比耳朵边争辩的两个声音;听它们争辩的“我”变成了评委和观众……总之,辩论赛就是把我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演成了一出戏。
这出戏其实演的是“上课”。经过深入准备的辩手如同老师,观众和评委像学生一样听课和作笔记。“论”就相当于老师从整体上讲解论证过程。而“辩”表演的是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只有老师作出高水平的论证、学生提出高水平的疑问,所有人的认识才能走向纵深的境地。
既然辩手如同观众的老师,那你我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他应该肚里有货、应该旁征博引、应该风趣幽默、应该思路清晰、应该用心聆听你我哪怕极粗浅的思考而决无讽刺嘲弄、应该深入浅出地解答你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所以如果搞不清怎么做才更好,那就想一想“如果你这样给我上课,我会不会喜欢你?”
在观众面前演老师,在对手面前演学生。正是因为要同时扮演两个角色,所以辩论赛中,辩手既要论证己方立场的正确,又要揭示对方论证的不足。而二者的统一,就是引领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问题背后的道理。
思考问题是“自启”,是“求是”,而课堂教学则是向观众“明”晰道“理”。这就决定了语言技巧、文采口才、逻辑风度、机智反应等等都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辩论赛的根本目的是“求是明理”。然而,正是因为过去的比赛总喜欢在“文明的吵架”中逞口舌之利,“辩手”和“辩论赛”才遭受了观众和招聘单位的白眼和鄙夷。
有人问:观点截然对立的双方,怎么可能同时都有道理?
我们说:那是因为面对这个问题,人类还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有道理”。
价值观的世界是多元的,科学的世界处处可见“理论的丛林”。其实人类就像那些摸象的瞎子——能看到整个大象全貌的只有上帝。不同的科学派系、不同的价值观平日里相安无事,但在辩题描述的地方,他们却发生了碰撞——而正是这从两个不同角度的分析所产生的碰撞,让我们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记忆。辩手的职责,就是用精当的语言,向观众展示这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的严整论述所得出的对立观点。所以,高水平的辩论应该让所有人感受到,两个对立的观点,背后其实都有着以我们今天的知识无法全然反驳的“道理”。
所以,辩手——甚至应该说每一位大学生,每一个青年人——其实都要培养这样一种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观点,尤其是你我自己的观点,我们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用自己的理性去思量这些观点背后的道理,用批判的态度去考察这些道理内在的不足与前提。而更重要的也许是,明白其他人——不管他是谁——都和我们一样不具备上帝般的认知能力。这样对于所听到和看到的那些他们犯下的,哪怕在你我看来是很愚蠢的错误,我们能常怀一颗宽容之心。
理性、批判和宽容,这就是辩论赛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我们希望,有一天每一个辩手都能这样介绍自己:
尽管我们带着对立的观点互相反驳,但我们来寻求的却不是对抗与挑衅。恰恰相反,我们试图通过展示这些对立的观点背后的道理,为这种观点寻求更多人的理解和宽容,让这个由不同人、不同文化和不同观点组成的世界,更加和谐与融洽,从而在锐意进取的同时能够求同存异……
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假使多知道一分事理,对他人就少显一分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