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本质
天佑
有人问我:信仰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有用,为什么人间苦难还是那么多?如果没用,为何始终有人趋之若鹜?面对这一问题,时常令我语塞。这并不是一个难题,但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明清楚。一拖再拖,在心中压得久了,总觉得是一桩积欠。终于决定,还是应该花点时间周全考虑一下,争取给出一份较为完整的答卷。
一、信仰对大部分人是有用的
信仰,反映了人类对美好愿望的追求,表达出对未来的憧憬,本是无可厚非的心理需求;因为宗教是人类意欲的反映,所以与人性相关,不可或缺。
人类自走出茫荒,即有自然神信仰(风雨雷电),然后逐渐发展出泛神(宇宙规律法则)与万物有灵观(山石水木)。为了生存与生产的需要,希望风调雨顺,家族茁壮。
有经验的长者掌握了自然规律,帮助提高了生产力,使得社会组织初具雏形。后人为了纪念,便有了祖先崇拜与人为造神(福德正神、天妃妈祖)。
部落关系趋于复杂,组织管理日渐绵密,社会形态日趋复杂,便在超现实层面,建立一类主持公道正义的力量信仰,这便是律法神的产生(死后审判)。
再到后来有统一的最高神出现(老天爷、上帝),那是政治与哲学的需要,人类社会因此不断凝聚,成为世间特殊的存在(万物之灵)。所以信仰的发展即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从这一点来说,信仰对大部分人是有用的。
所以每每遇到宗教中的特殊日,总会有一些虔诚的信徒,聚到特定场所祷告膜拜。虽然个人所想并不相同,但并不耽误大家的情感,无不热闹非凡,充满了精神的喜悦。
二、信仰与宗教的区别
我常说:信仰是信仰,宗教是宗教,两者不能混淆。信仰是个人事,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一个存在(寄托),以此寻到信心与动力,在面对困难时有所“仰仗”(心理力量)。
事关个人,强调内在,并无具体规范。甚至自己就能设计一套规范,前提是不要违法与伤害,只要所行正道便无可厚非。
而宗教则是一种集体的信仰行为,因为人多事杂,必要有一套规范以团结大众,让大家整齐划一,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用规范约束自己,让大众都能“均享”宗教资源,这是“宗教”存在的意义。
三、信仰的本质
人类面对苦难,通过信仰安抚心灵,又通过宗教行为提高了族群的凝聚力,这是人性所致,通过精神寄托以实现信心重建,并使大众共同抵御困难,众志成城,共度难关。
故信仰的本质是凝聚与力量。凝聚是对大众而言的,通过一种祭祀行为,让本来各有想法的人能够团结起来,这是一种具有魔力的力量(《乌合之众》)。
其次,对于个人而言,能够找到一个支点支撑起个人心理,以便忽略不力因素(心理建设),而能充满信心。
这有好处有坏处,好处是提高了执行力,坏处是过度自信会导致风险失控。其中关键是度,而度的核心在于始终坚持:人,才是一切的根本。尤其在心理层面,过分强调人格或者抛弃人格都是应当警惕的。
人类创造信仰,是为生活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比如人类找出自然规律当作宝贵经验是可以的,但当作了金科玉律,妄图放之四海皆准,那就犯了教条的错误了。刻舟求剑的典故大家都知道,雨停了还打着伞那就有些可笑。
四、如何信仰
一切从自身出发,首先扪心自问,看看自己是否需要信仰。其实,未必每个人都需要“有形的信仰”,信仰是可以无形的,所以必要首先确定自己的特质,确定具体需求。
其次,需要什么样的信仰?是简单的个人许愿式的信仰?还是团队参与祭祀式的信仰?亦或更进一步,让身心进入某种修行状态的实践行为?表现为实际的修行,比如忌口、戒律、打坐等。
还有一种无形的信仰,就是不必任何有形的宗教行为,只暗暗在心里默许一个高级的存在(无形寄托)就好。所以回到信仰的属性,既然属于个人事,自己安排就好,只要不违法与伤害,一切都是可以允许的。
而宗教行为,则必要遵守某一团队的约定,彼此团结一起建立依归,在社会与血缘体系(婆罗门种姓、儒家宗法)之外,建立一种新的网络(会道门或者师徒学派),成为社会组织系统的一环。
五、佛教的信仰
佛教是特殊的宗教,他并不否定造物主,但却建立了颠覆造物主信仰的世界观。
一般神教总要设定人类世界的起点——第一因的存在(上帝、主神、大梵)。由这一存在,世间才会丰富多彩且井然有序。甚至由此发展了形上学,认为经验中的现象世界都是主神的意愿,一切未必真实存在(类似休谟经验主义世界观)。
人类只是缤纷多彩世间中的一点,只要顺从主神,将来便得解脱苦难。继而宗教与社会合作,认为人类只要根据出生(种姓制、三纲五常说),按部就班顿伦尽分即能得到神的青睐。
沙门阵营是绝对的自由民,他们脱离社会与神系,认为抓住业报才是未来解脱的关键。佛教是此中佼佼者,认为一切有形行为都将导致轮回,唯有出离解脱才最可靠。
任何善行都是有漏有为,只能导致轮回的趋上。唯有突破生死的根本——无明,勘透世间缘起(无我、业报)的本质,才能真正导致清净与熄灭。
由于此一认识与实践,使佛教成为特殊信仰的存在。第一并不建立偶像,第二实践才是关键,第三远离形而上学。
能够依据佛教亲历亲为的人,全都实现成功复制(与佛同样涅槃)。而有所不便不能直接修行的人,则参考一般善行,提倡护持正法与正命而活。
所以真正属于佛教的信仰是偏重实践的,重法而轻人,注重觉悟与智慧,而其宗教形态则是淡薄的。
综上所述,信仰的本质是个人的意欲,所以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我觉得必要首先了解自己,根据需要做出选择。
比如对现实问题有需要,那就选择万物有灵信仰;又如果是为了心灵安宁,那可以选择形上神信仰。而对世间的一切真正看透,企图超越一切,而得永久的安稳,那就追寻提供实践方法的宗教信仰。
针对需要,落实实践,才是真正抓住信仰本质的行为,而让人生不再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