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自己仍不能圆满完成自己的年计划。
会立Flag、看它倒掉,再立新的、再看它倒掉,循环往复....
俨然成了”目标“的旁观者,而不是亲历者。
年初制定计划:
斗志满满、意气风发,目标是星辰大海
理想中执行计划:
披荆斩棘、百折不挠、所向披靡、无艰不摧
现实中执行计划:
荆棘塞途、举步维艰、迫在眉睫、四面楚歌
年计划无法完成的困局,今年会有改变吗?不能等到年末有定论。
需要在一年内有所行动——破局。
破局一:将年目标描述的更具体
把今年要看书、学习、运动的笼统内容具体化。
1.看书计划-每月细读一本,共计12本书
“我”从哪来:《人类简史》《物种起源》《自私的基因》《达尔文传》
“我”是谁:《“错误”的行为》《探索智慧:从达尔文到芒格》《拖延症再见》《被讨厌的勇气》
“我”要去哪:《与运气竞争》《预见的力量》《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金字塔原理》
执行细则:
不规定每日读书多久或读书多少页,但月末需要有读书笔记的整理,整理方式为幕布。
执行过程,每个月、每周需要有单独DDL,争取确保每周的读书进度
完成奖励:完成一本书阅读,当月可看电影一部
未完成惩罚:在自己的微信群发百元红包
2.运动计划-随季节波动
暂时只制定1月运动安排:每周3次10分钟HIIT
执行细则:
运动计划依照keep内容进行,执行过程可在每日写日记时,撕去当日Keep日历提醒自己动起来。
完成奖励:本月目标达成4周,就在自己生日时候给自己买个礼物或看场演出
未完成惩罚:(每周核算)花100块给同事们买点零食
计划设定,遵照SMART原则进行。
计划看起来没有那么宏大,但同样也没有给自己很大压力,接下来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
破局二:目标也有不同阶段的区分
提醒自己,目标从制定到结果落地,是“从0到1”的过程,而不是“从0到100”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目标太远导致压力太大而焦虑,导致没经历执行计划、达成目标
首先,要“从0到1”,在最开始的时候,要给自己树立信心,让自己可以达成,让信心从无到有。
其次,是“从1到100”,要想办法,让自己能更快更好的做出成效。这里有“更”,是意味着不止要与自己对比,也要与其他人进行对标。这里的“100”,就是外界中的最好、标杆,如果在自己还没有验证自己的信心与能力的时候,就像标杆看齐,只会给自己徒增压力与焦虑,并不是有效的激励。
最后,是“超越100,从‘1’开始”,完成一次“100”的突破,或许又意味着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领域。
“从1到100”和“超越100,从‘1’开始”,可能会是一个无限循环。
而“从0到1”,即相信自己的信心,则独立于循环之外。是循环可以持续存在的基础。
信心建立成功后,会不断被自己验证.....但也会被打击破碎。
循环需要花费一段时间才能重启,甚至可能需要重新开始。
比如说,用4个月达成的第一阶段减肥目标,也设定好第二阶段的运动目标,但因为某些原因停了下来。直到某天,体重回到减肥前甚至更重,这时再直接面对第二阶段的运动目标,信心无限趋近于零,有目标也不想动。
这时候,需要的计划就是——简单点的“从0到1”,达成后再调整迭代~
破局三:让思考"流动",让知识"复活"
在学校时,老师会说:你们要活学活用。
但是,当时的活学活用最多就是多了两道解题思路罢,并没有很灵活。
如果,把“知识”看成生命体,让它参与到生命进程中,才是活学活用吧。
以“知愿能”模型来看,如果把它看作动态的过程,是不是会对自己制定计划有更大的启发呢?
愿—是自己做事的动机,是愿意投入、付出,参与某事的驱动力。
知—因为愿意,所以主动。会了解更多,会看清全局,会做更多尝试,获得新的认知。
能—看清全局后,才能发现关键要素,再针对性的提升,有更强的把控能力,得到更好的成果。
这时,成果会验证“动机”,“知愿能”开始滚动起来,更有活力。
静态的“知愿能”是对一件事背后的原因的分析,是为了向前追溯,找到“源点”。
而动态的“知愿能”,却像一个滚动的车轮,可以向目标前进。
给自己一个“愿景”,看好路把好方向盘,向目标靠近。
而且,这里的"愿"与第二部分的“信心”有异曲同工的感觉,仿佛在说:给我1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像车轮一般“滚动”
还会联想到一个词:周期
如果把这个“车轮”融入每年制定的小目标中,可以每周、每月进行验证、调整,目标可以更快速的迭代,直至最终接近目标。
再联想一个词:靶心
之前设定目标不精细化、具体化,就像在张弓搭箭,瞄准靶心,瞄一年最后还“脱靶”了。
结合“周期”,“流动”起来的小目标,就像每周、每月瞄准靶心射一次箭一样,一年可以有11次或51次调整的机会,射中靶心的概率,总会好过只有一次机会的情况。
学到知识不是结果,还要试着把知识都“复活”,再用出来。
接下来的一年,都要像这次一样,让思考能追溯源头也能找出去处~
让知识“复活”,让思考“流动”!
再把它们写成文字,让它们更有价值~
这一年,就要这么过:
1.有可执行、可完成的小目标
2.不在一开始就给自己太大压力
3.不让“爱思考”成为自我标榜,而是用结果来输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