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说:自我克制,单纯追求自律的状态并无意义,找一件喜欢更喜欢的事,高高兴兴坐下来更简单。
通过这个案例,我知道我以前追求的状态就是这样的,就像想让自己自我克制,追求自律的状态。看了这个案例我知道我为什么追求这样的自律状态始终没有成功了,因为我根本没有具体目标,就是单纯的想让自己自律。那我能成功吗?而且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又不舒服,还总是被我自己训斥,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现在其实我也没有做到自律状态,但是有什么事情我也不会做拖后腿的那一个,我知道我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我会做好最好,尽量不给组织拖后腿,所以我现在给自己找了好多活,学习,报班。
在我自己驱动力下完成了应该就是这周看5%的改变,这本书加上今天写这些了。
对于必须完成的事,工作,我基本能按时完成。甚至觉得既然这件事我答应了,就要完成。
所以,单纯的要求自己达到自律状态是反人性的,也是不科学的。给自己找到想要做的事,然后去做,那总会挤出时间的,也就达到了自己说的自律状态。
2.很多时候我们担心的是想象中的事,却不关注实际问题。
这是因为在头脑中想想我们担心的事,比关注实际问题容易的多。
我们知道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事令自己不满意,我们会在头脑中想这些事会造成什么后果,想起来很害怕,很担心。
比如我现在最主要的工作是营销,营销我们行的贷款。这几天总行请来了一个培训机构,给我们培训怎么营销,怎么打电话,什么类型的客户,打电话营销的时候我们怎么说,有一本关于这个话术的小册子。
昨天老师来到我们网点指导,指导我们怎么打电话,我打了几个电话,效果都不是特别好,有声音嘈杂不能说话的,有根本不需要贷款的,有态度不好的。
打完电话老师跟我说了我的好多问题,比如我打电话太客气了,其实我知道这是因为我没有底气。还有我不会随机应变,其实就是我不能判断这个客户我要用什么样的态度,话去应对。
这个指导完成后,我心情不好。我在担心如果我不能完成总行的任务,我会不会成为倒数第几名的客户经理,我会不会被领导约谈,领导约谈我的时候,我说点什么呢?
我害怕。
这时我的担心就是在头脑中幻想一下这个场景就可以了,我虽然产生了害怕的情绪,但是这种想象带来的痛苦肯定要比面对实际问题带来的痛苦小。
我还可以,告诉自己,你看你也挺上进的。也想着更好的完成任务啊,这样我能安慰自己。
过后再打电话的时候,我肯定也会想着老师给我指出的问题,但是我更多的应对就是想我已经尽我最大的努力在完成任务了,最后没有完成我也没有办法了。(这是不是又像一句自我安慰,也像一句找借口的话)
如果是关注实际问题的话,就得想面对客户不同的回答我要怎么做,关键我还不知道要怎么做,因为从小到大人际关系都是我害怕也不擅长的。
所以我可能压根就不想面对这个问题。
还是那我工作中的事情为例,现在我做了这份工作,干客户经理也是我自己选择的。所以无论如何我都要去完成打电话营销的任务。哪怕是逼着自己我也要完成。
完成的质量,我在给不同的人打电话时肯定不饿能是一个态度,但是说实话到现在虽然老师给了指导,我也不知道我最后能完成这个任务完成到什么程度,只能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去试试。
3.改变的工具箱这一部分,向上螺旋,实验者心态,黑色想象都让我印象深刻。
向上螺旋告诉我当我想要胡思乱想,当我情绪不好什么都不想干的时候,可以做点什么,通过做点什么,让自己动起来,去体会做什么的感觉。在做什么中去试验,去收获,没准会找到不一样的自己。
实验者心态则是告诉我们不管干什么,踏踏实实的去干最重要。告诉自己我做这件事就是自己人生中做的实验,实验结果并不一定会按照自己预想的走。
只有保持实验者的心态,我们才能平静的面对这件事,做事情的时候不会因为过多的期待使得动作变形。
念头没有过激,动作没有变形,真切的体验过程中的快乐就是做这件事最大的奖励了吧 。
黑色想象则是让我知道了我可以换一种方式和人沟通,如果一个人担心一件事,不是你劝告一下,他就能放下的。相反如果你让他说,这件事就是按照糟糕的方向发展下去了,让他自己想。那么他可能自己就会找到解决办法。
其实劝告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你觉的你是好心,但是当事人感受到的不一定是好心,可能是你的傲慢和漠然。
下次可以换一种沟通的方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