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提起哲学,我最先想到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西方哲学家的理论,对于中国哲学知之甚少,仅限于在学生时代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读史使人明智,但不免许多书籍晦涩难懂,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更甚。冯友兰教授的《中国哲学简史》是以先生在美国讲学的记录稿为基础进行整理编辑,语言简洁生动,称得上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但是中国也曾有一段文化井喷,学派争奇斗艳的灿烂历史,当时的盛况,真的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不可复制的,那段历史叫做百家争鸣,也是中国哲学的发端。

        读史是为了鉴以往而知未来,几千年前的哲学思想在如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名家的“白马非马”、“飞矢不动”等典故是推理、逻辑学的发端;庄子的以理化情让我们变得更快乐、豁达;法家仅仅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使得民多怨引发我们在管理上的思考;杨朱的损一毛利天下不与也和墨子的兼爱、孟子的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诸多争论,为减少暴力事件、推动文明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书中我们不难得知中国哲学与政治相关:儒学的兴盛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有关;同样认同无为而治,老子讲治大国若烹小鲜,庄子则是不用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百姓,韩非子;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庄子认为内圣外王......同样还兼具知识和品德并重、表述简洁等特点。

        中国哲学并不晦涩,历史先贤的智慧穿越几千年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希望我们能学之、用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