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茶园就在屋后的山上,在我很小时候,就有印象绿茶的印象,原来这片地是菜园里,有几棵老茶树的。 现种的茶苗是政府扶贫免费提供, 通过三年前家人们的开垦,栽苗、除草、灌溉,精心照看下,茶苗在这山清水秀环境下,快速地生长着,一簇簇,一株株,长满了屋后山地上。站在山上,气定神闲见一场云雾缭绕的山景, 茶园中充满着沁人的茶香,非常的令人舒适。
村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家都利用闲置的田地种植起了茶叶,已成家乡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茶农种茶、采茶自然都是很辛苦的,在这茶苗生长期,杂草也不甘落后一同生长,一场大雨下来,杂草高过茶苗,刚种植那段时间,每个月就要进行人工除草,为了保证茶叶口感和有机种植,在整个茶园不能用农药。聚山野气候之大成,集土壤雨露之精华,结海拔高度的优势,老家的茶叶让一方水土焕发新机,喝过的人均赞誉,耐泡,喝起来甜甜的味道,口里留香,这是老家紫金蝉茶特色之处。
炒茶也是个漫长手工制作过程。每一次炒茶制作,也更像是农忙大工程似的。虽然现有机器炒茶代工,为确保口感,我们仍维持手工炒茶。首先,将采摘来的茶叶清理一遍,把躲藏在里面的小虫子、碎屑清理干净。采摘茶叶时最好选择这种“一芯一叶”的,味道更好,更清香。洗干净锅,烧热后,就可以把茶叶倒进去。大锅受热面积大,茶叶不会堆成一堆,另外,柴火灶好控制火候。然后小火,不停地用手翻炒。动作要稍微快些,不然茶叶会烧焦。用手炒更灵活,而且不能戴一次性手套,所以,在炒茶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控制火候,就这样不停地翻炒。注意不要烫伤手。十多分钟之后,可以一边翻炒,一边用手揉搓 ,这样可以使叶子的更好地卷缩。一个小时左右炒至这个颜色时,就要加快翻炒的速度。再过四十分钟左右,当茶叶炒至这个颜色时,就差不多可以出锅了。出锅时,用报纸垫着盛在容器里。摊凉。第二天就可以泡着喝了。炒茶是辛苦的手工过程,一般我们从晚上六点半一直忙到十点。不过,也正是因为是自己手工炒制的,喝起来也格外香甜。炒完茶过后,待茶叶凉后,家人们还得一片一片地挑,只留下上乘的茶叶,而将茶梗及其余的茶叶碎筛下来可作为自己喝或做我们客家人最喜欢的客家擂茶原料。
屋后山上飘茶香,走在茶园中,如诗如画在人间,老家的山山水水,孕育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自然的恩泽,瞧,这明亮的茶汤,茶叶独特,回味无穷,韵味悠长,让我们一起来喝一杯绿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