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石是一種完美的造物
等于它自身
留神于它有限制
确切地充满了
卵石般的意義
他的香气不會令人想起任何事物
不會吓跑任何事物不會激起欲望
它的气味和寒冷
公正而充满尊严
我握着它時
感到深深的悔恨
它高貴的身體
被一種虚假的温度渗透
——卵石不會被馴服
最後它们都會看着我们
以平静、清澈的眼睛。
早課抄了波兰詩人齐别根纽·赫伯特的詩歌《卵石》。赫伯特是世界詩墵公認的二十世纪波兰最有影响的詩人之一。赫伯特生活在極權時代,他在思考個體人格時,想到的是如何堅守自我。他從卵石这種平凡的物象中,從小而硬的特性里,找到不被馴服的理由。生活在非極權時代的人们,雖然在卵石的形象中不一定讀得出“不被馴服的意義”,但这首詩對渴望拥有独立人格的人们关於什麽是完整的自我的表述,却有着永恒的意義。
昨天晚上与同学小聚,建波從瀋陽回丰,在英愛家吃烤肉,喝軒帥從山西汾陽背回來的杏花村二十年陳酿。聚得开心,聊得暢快,喝得儘興。大醉而歸,回到家中倒頭就睡,把流水账的事儿丢到了九霄雲外。一觉醒來已经清晨四點半了。酒是四十八度的酒,入口柔,有豌豆的甜香。喝好酒的好處就在於,喝時酣暢,醒時并無大碍,祇是稍有頭暈。
上午两莭課,分别是第二莭和第四莭。這樣的課莭安排利弊皆有,利就是上着不累,两莭課之間還能休息一莭,弊就在於課上得分散了,難静下心來做事。在两個班上課前,都講到了关於七月十五的一些事儿。我觉得很有必要讓孩子们對这樣一個莭日有一個較为全面、正确的認識。
農曆七月十五,民間俗穪“鬼莭”。而實際上這個日子是非常具有中國文化特质的一個传統莭日,在中國,道教、佛教、儒家道統都与之联系密切。按道教传统,七月十五爲中元莭,有地官赦罪之说。佛教传入中国後,爲了向中國傳統的倫理文化靠拢,也爲了安慰孝心不泯的中國信衆,结果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酝酿出盂兰盆會這一特殊莭俗。儒家的道統是把孝与這一天联系起來,宣揚报本反始的思想。不管怎麽说,七月十五中元莭与除夕、清明、重陽皆爲中國傳統的祭祖大莭。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民間会设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喫;祭祖、上坟、點荷燈,爲亡者照亮回家的路……
晚飯後,雨下得很大,不能去西城区走步,就宅在家里讀書。继续讀萨特的《存在与虚無》。存在就是被感知。萨特说:“意识是這樣一種存在,只要這個存在暗指着一個異於其自身的存在,它在它的存在中关心的就是它自己的存在。”讀完十頁,真心感觉讀這樣的書實在烧脑。
晚課抄了《詩經·頌·周頌·振鷺》:振鷺于飞,于彼西雝。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在被無恶,在此無斁。庶幾夙夜,以永終譽。
抄了《論語·先進第十一11·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屡中。”
抄了《禮記·曲禮上第一》:介者不拜,爲其拜而蓌拜。祥車旷左。乘君之乘車不敢旷左,或必式。僕御婦人,則進左手,後右手。御國君,則進右手,後左手而俯。國君不乘奇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