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随着论文答辩老师宣读论文答辩通过的那一瞬间,我竟然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但是当随后陈老师跟我说,如果我的时间再充裕一点,凭我的能力可以做出非常好的研究成果;我们都是统一辅导的组员,我们通过了,一定是我的功夫下到了。得到老师的赞扬时候,往日的种种辛苦涌上心头,差点泪崩。回想这学习、考试、申请论文的几年时间,真心不容易,有很多的感触想要说一说。
我98年大学本科毕业,2002-2004年读金融学硕士,心理学是第二个学位。
一、流水账(想看干货的可以略过)
(一)缘起篇。到中科院心理所的学位班学习,一方面源于我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另一方面孩子上一年级以后,我发现在孩子教育方面有非常多的困惑,有一个小朋友的妈妈推荐我来这里学习,说有很多老师讲课很好,会有收获。我觉得那个小朋友教育得非常好,很羡慕,就于2014年底报名参加了儿童心理学学位班的学习。当时纯粹是为了听课学习怎么教育孩子,根本没有考虑过学位的事情。当时有老师讲到国考如何如何,我也根本就没往心里去。在一年半将近两年的学习中,每周日上一天课,说实在的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少了,一直纠结是不是得不偿失。非常感激我们14儿童班的班长李冬和班上的几个学霸,在考试的时候、缺勤的时候、补课时候给我很多帮助,让我能够顺利拿到了所有的学分。在此期间,我也的的确确从心理小白,心理学爱好者,开始努力向心理学专业人士靠拢,几年间通过了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还参加了好几位心理学大咖的线上、线下课程;参加过心理专业成长小组;对心理学的学习越深入,就越觉得这门学科博大精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不过,同事朋友们遇到的亲子问题、情绪问题似乎经常能从我这里得到一些启发。自家孩子的成长教育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也试着着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孩子,帮助和陪伴她成长。
(二)考试篇。2017年1月,我报名了英语和心理学国考,距离考试只有不到4个月的时候,我连一遍书都还没有看完。不过既然报了名,就尽量努力通过呗。我报了线下辅导班,英语、心理学双线作战。同等学力的国家考试英语难度不大,大约是4级左右的水平,复习起来没太大压力;而心理学是考7门课合在一起的一本教材,量非常大。辅导班老师水平很高,重点非常准,可惜我很多地方不明白自然也就背不下来了。7月份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英语顺利通过,心理学考了51分,还有一定差距。2017年底我开始了第二轮的备考,这次备考,我尽量利用早上的时间学习,周末到附近的大学自习室复习,按照老师的要求抓重点备考。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次考试我顺利通过了。辅导班的老师和一直鼓励我的同学们都非常暖。
(三)小论文篇。2018年8月2日,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就开始寻找导师。心理所官网上所有的导师我全部用百度和中国知网搜索了一遍,研究了每一位老师的研究方向,发现陈老师作为通讯作者的文章最多,而且对学生的要求最严格,还要考试、每周组会等等,我深知严师出高徒的真理,给老师发了一封非常真诚的邮件,申请成为她的学生。意外的是,第二天陈老师就给我回邮件,让我加入了她的学习汇报小组,开始给我们布置文献阅读和文献报告的任务,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在经过了2个多月的阅读文献、报告进展、找各种量表的进度之后,导师告诉我可以以儿童考试焦虑简版修订为题开始小论文的写作。运气还不错的我,于2019年7月份得到了期刊外审通过的消息。
(四)学位论文篇。在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我的时间把握得不够好,2019年9月中旬提交论文材料送审前夕,我的初稿都还没成形。好在老师给予我很大的信心和支持,在最后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顺利通过了2019年10月25日的答辩,即将在2020年1月份拿到心理学硕士学位,也是我的第二个硕士学位。
我在申硕的过程中,不仅自己有了提高,也给孩子树立了努力学习的榜样,她不止一次在作文里写妈妈在开组会的时候怎样怎样,妈妈论文怎样怎样,读书学习是需要言传身教的。
二、如何做到高效学习
从2018年8月到2019年10月,我用了1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从选题、做问卷、发表论文、再做问卷、学位论文的全部过程,在同等学力的学生中,属于节奏非常快,基本没有耽误时间的,与许多比我早通过国考1年、2年甚至3年的同学一同毕业。大家都觉得很诧异,我怎么能在工作很忙、单位很远、照顾孩子很累的情况下,这么快就完成学业任务,下面把我的做法和思考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一)设立目标、充满信心
我是2014年11月份入学的,5年期以内,就是2019年11月必须完成论文答辩的工作,有了deadline之后,我也没什么好纠结的了,要在2019年11月完成答辩,必须在2019年9月份申请,那么就意味着我只有1年的时间来完成所有的工作。我采取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在脑海中想像论文答辩完成、学位证书拿到手的场景,然后列出了13个月的进度安排。场景越清晰、越具体,效果越好。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大脑一个努力的目标,一定要相信自己思想的力量,之前有同学说过,只要是跟着陈老师坚持下来的,都拿到学位了,没拿到的都是中途自己放弃的。大家智商水平的差异其实非常有限,我这个40多岁的外行老阿姨都拿到了,你们这些年轻人一定没问题的,信心非常重要,千万不要放弃!
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哪些具体的事呢,给予大家以下建议:
1.按照自己的毕业时间设定deadline,比如2020年下半年毕业的同学,需要在2020年9月份提交毕业申请的时候拿到发表论文的接收函,那么2020年9月份就是目标时间。
2.根据目标时间往前推到现在有10个月,那么就列出10个月的进度安排,陈老师当时给我们组的同学列了一个时间安排表,我基本上是按照那个时间来安排自己的进度的。当然这个进度需要每一两个月调整和梳理一次。事后来看,这个动作非常有效,基本上能够按照计划推进。以下是我2019年1月份做的3个月时间安排,供大家参考:
3.进度不符合期待的时候也没有关系,“今天不做不是你明天不做的理由”这句话我超级喜欢,有的时候由于累了、不想做了导致进度稍晚,没有关系啊,明天后天继续就好。这个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做好时间管理
时间不能被管理,能管理的只有自己的行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24小时,那么怎么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做到工作、家庭、学习的平衡呢?我也非常困惑,从去年8月份开始,我学习了很多时间管理课《叶武滨时间管理100讲》《张萌精力管理50课》等等,最后选择了叶武滨的易效能时间管理课,按照他的体系开始早起、锻炼、写晨间日记,做周总结、月总结和年总结等等,建议大家在喜马拉雅上听一听,是非常非常棒的课程。其中对我而言最受益的是一是精力管理,晚上下班回来,陪孩子做作业,等孩子入睡已经10点多了,再拿起文献,相信大家没有10分钟一定会瞌睡连天。早起就不一样了,早上5点多起来的时候精力正好,可以高效地学习一整段没人打扰的时间。二是专注。使用番茄钟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再学习25分钟,5分钟休息。在专注学习的时候不看手机、不接电话、不看微信,保持高度专注,5分钟休息的时候再处理这些事,相信25分钟别人找不到你世界照常会运转的。试一下一定会发现妙处,我们太多的时间精力被微信分散掉了。三是周末的整块时间。我一般是周六全天、周日上午去图书馆或附近高校的自习室学习,因为周日下午要开组会。我感觉进步最大的那几个阶段,都是每周有连续的十几个小时的持续学习之后出现的。四是能外包的工作尽量外包。在小论文的数据处理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有数据录入的服务,二百多份纸质问卷全是自己录入的,浪费了许多时间;后来做学位论文数据处理的时候,直接交给了录入公司,双录也才花了不到1000块钱,性价比太高了。建议大家如果有数据录入的需求,就可以直接找专业公司服务,速度又快又不贵。还有SPSS的学习,刚开始老师要求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我自己搞了2星期都没搞清楚,后来找了统计老师,几个小时就给我讲得明明白白。后面组会上老师对我数据统计的要求,我都是找统计老师指导我做的,虽然费用不菲,但是我觉得很值,我对系统啊、计算机什么的一向不灵,要是靠我自己学习,估计再有一年也做不出来。当然如果是年轻的同学有精力又觉得SPSS不难的话,就可以自己搞定,这个因人而异。
(三)高效组会、团队的力量
一定一定要按时参加组会,不要请假! 一定一定要按时参加组会,不要请假! 一定一定要按时参加组会,不要请假!重要的事说三遍。组会特别特别重要,老师在组会上的指导是你下一周的工作内容和方向,会少走很多弯路。我基本上没有缺勤过组会,出差的时候、孩子上辅导班的时候、聚会的时候都认真参加组会,感谢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感谢微信和QQ。参加组会的建议:一是一定认真记录,第二周及时反馈。组会的时候认真记录老师的要求,第二周开组会的时候就按照老师上周的要求来一二三四地汇报,同时提出问题 。因为老师辅导很多学生,内容太多了,如果你把上周的思路按照老师的要求接着汇报的话,就可以节约时间少走弯路,老师会对你的文章进展了解得更清晰。二是认真听其他同学的汇报和老师的指导。其他同学的思考和问题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同时可以激励自己。三是资源共享。无论是文档库、同学分享的文献资源、思考的火花,都是对自己很有帮助且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我们自己如果有了好的资源,也一定要和组里的同学共享。
三、学术上的建议
(一)跨界思维,融会贯通
我在论文选题和答辩的时候,老师都认为我研究的家长教育焦虑是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应用研究要和现实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是答辩老师最最关注的你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你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什么创新,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是我们做论文一开始就要明确的事。我对这件事其实一直懵懂着,只是因为我学的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更加关注我家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因此关注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所以个人感觉不能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真的是要在搞研究的过程中把这个领域内的研究推动一点点,我们的劳动就是有价值的,没有白费。说的不对的地方,请老师拍砖。
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我还接触了管理心理学、催眠,包括各种家庭关系、亲子教育的理论和课程,这些内容和我的经济学本行、规划方面的本职工作,包括阅读的心理健康素养的文献、等等,都变成了我的知识体系里的枝枝蔓蔓,这个跳出了知识本身的、对于我的思维体系的构建和锻炼,是一个比写出了论文更重要的过程。跨界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其实都可以在我们写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如果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同学,其实这个方面的感受应该最深。
建议大家在阅读心理学文献的同时,也别忘了其他领域知识和书籍的阅读和学习。
(二)框架设计,重视逻辑
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陈老师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每一段话都要有逻辑。文章不是文献和数据的堆砌,而是有自己的思维框架,编筐编篓,现有的资料是果子,要往不同的筐里放。文献和统计数据是论据和论证,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观点。我最早写的段落里,都是罗列不同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观点,就觉得很碎又说不出为什么。老师修改了多次之后,我突然发现所有好文章的逻辑都是一样的。我们写公文的时候,也是一样要写一二三个观点,然后分别论述,用数据案例支撑,从来没有说把一堆数据摆出来就能成一篇文章的。有了这个认知之后,我后面的综述和论述表达就有了一定的逻辑性,虽然学术水平还很有限,不过自觉能够自圆其说,这个就达到目的了。
建议无论在写发表论文还是学术论文的时候,都要始终记得这个原则。文献和统计数据都是为观点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三)不怕试错
9月15号要交论文初稿,9月初的时候,我的大论文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完成,年休假定在了9月1号到5号,加上周六日整整7天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结果到倒数第二天的时候,绝望地发现,我之前的数据处理是有问题的,修正之后原有的模型和假设全都不显著。后来在学霸同学明治君的启发下建立了新的模型。这时就很懊恼,觉得折腾了五六天,结果还是不理想,那么不白费了功夫吗?我爸当时就跟我说,“你吃了第7个馒头饱了,不能说前6个馒头都没用”,我一下恍然大悟。原来,错误也是成长和进步的一部分。
在这一年里,无论是问卷的修改发放、收集、数据处理、测谎题的使用、网络问卷的收集等等各个环节,出了无数的问题和错误,也走了很多弯路,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因为有这些弯路和错误,我才能走回正确的方向上。
建议大家不要怕出错,但是每出一次错,要做总结和复盘,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另外,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和环节的时候,要多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不要怕麻烦,因为别人犯过的错误你要是知道了,就可以尽量避免重复犯错,节约时间和金钱。
最后,总结一下,申硕的过程就是打怪升级,一关一关过,一级一级升,通过树立明确的目标、细化每月进度、高效管理时间、认真学习提高,与同学们团结结队,在陈老师这个智商情商学术水平都超高的队长的带领下,一定能够打到硕士学位这个大BOSS,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