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读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感触颇深,恐先生善意不能长留于心,思忖许久,留此所思所得。
前言:
其实《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买来已经许久了,甚至这本书的推荐词还是自己去年底开始拼了命读书的大原因。在搜这本书的时候,“顺便”买到其余的几本好书。而一直不想轻易读这本书的最大原因,是感觉到这本书肯定是有很大的分量,总想着等到自己的一个很好的状态时,再认真拜读。
如同我对佛学的一直感兴趣,却一直没敢真正去研读经典,怕的是过往所耳闻到的佛规佛律,要沐浴更衣、要斋戒焚香、抄经要择处供养等等,害怕礼佛不成反成了罪过,所以一直怕怠慢佛,就一直未去礼佛,连最想做的静心之法——抄经都一直未能如愿。
直到有一天网上搜索“抄经害怕忌讳怎么办?”看到有答“怕忌讳,你就近不了佛,你不去礼佛怎么知道佛?“这才恍然大悟,有礼佛之心,却怕规矩不到怠慢了佛,那么你就没有知道佛的机会,怕这怕那不去礼佛抄经,才是最大的怠慢吧。
是吧,遂静心研读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
感触之言:
读完全书,包括后面的几篇散文,感触良多。杨先生举重若轻,却并没有让我感到整个人生的轻松,人生极苦。
读杨先生《我们仨》时,知晓杨先生也是有过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受人白眼的经历,更是经历至亲别离。至今记得杨先生描述女儿钱媛离世时的感受,让人心酸痛楚,“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得劲儿太大,满腔的热泪把胸口挣裂了。迎面的北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灌。”杨先生先后经历最亲的女儿和先生去世,对生死的感悟更深了。
读完的当天,躺在床上辗转到四五点才迷迷糊糊睡过去。一直在想,倘若自己到了跟杨先生写书时96岁那样的年纪,那时的所思所想会是怎样的情况。对自己人生的无把握,才是感觉沉甸甸的原因吧。
一、读书《走到人生边上》
未读之前,一直感觉会是一本老人年迈时的劝谏之言,其中全篇感触,大幅经验之谈。而开始读时,不由得直了直脊背,甚至佩服杨先生的境界。书里并不是只有那些经历岁月之后的“良言”“警句”,反而更多的是举重若轻的各种合理分析和推导,并没有什么“孩子,听话,不听老人言,吃亏”的定论之言。
一步步的推导,一条条的旁征博引,让人不由的信服,观之启迪良多:
(0)或许是对自己现况的认识到了极点了吧,说出“又老又病又忙”的杨先生,只是想对自己这生的经历和思考做个盘列,有此篇自问自答。
(1)先提出神与鬼的问题,能平静的看到唯心唯物,陈述普遍永恒的自然定律就是有一定的主宰存在,合乎情理的证实大自然的神明或者神明的大自然的存在。并引孔子经典盘点自古以来的“天”之说。更有拍案叫绝的思维点,谁都不能证实鬼怪的不存在,那么害怕的鬼怪是不是存在也无从验证。
(2)谈到无从证实的天、鬼怪,那么谈到人本身,不可避免的去说灵魂,人有灵魂。活着的人定是有灵魂的,这个毋庸置疑。提出贯彻全书的灵性良心: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本能;良心被动并督促自身的道德心。是人就有灵性良心,并且磨灭不了,与“食色性也”的欲念成为对比,是灵与肉的碰撞。
(3)灵性良心的灵与食色性也的肉斗争、交融。完全克制了肉欲的便是道德的模范;对灵性良心弃之不顾的,到头来依旧会拾起灵性良心。即便是做尽坏事的人,也想着挂根佛珠、摆个关二爷去求个心安,这边是两者的交融和互相妥协。认识自己很重要,不过人在处境中,其实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4)既然身不由己,是不是命中注定?接着讨论的天命与命理,“既然是命中注定,算不算都一样,很不必实现去算。”这是一份智慧,对于天命,相信也好,那就不用管,反正注定,做好自己就行;不信也罢,反正不觉得天定,那么努力做自己变好。对自己做主的思考,处境固然会决定很多,甚至能让人不能自主,但是关键时刻,替自己做主的依旧是自己!
(5)有灵性良心的人是万物之灵,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会自主的追求真理,善良,完美。
(6)天地生人的目标是人本身,并不在其能创造文明,人的可贵只在自身。
(7)人生实苦说人生于世,定是会要遭遇磨砺,修身直到止于善便是目的,锻炼自身,是做人根本的要求。
(8)灵性良心与肉体的欲望互相成全和妥协,是“理”与“宜”,这便是修身的方法。
(9)人受苦修身,锻炼的是灵魂,即便是肉体的受苦,最终磨砺的是肉身。
(10)人生价值的思索,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名声?信仰?来生?功德?都不是,修身以求完善自身,便是目的。
二、受启发的闪光点
通读全书,虽然不能说对书中内容思想全部理解,但也有许多闪光点对自己甚是启迪:
(1)关于生死
杨先生其实对死也是会害怕的吧,书中她也会说,越是害怕的东西越要去证明不害怕,那么反复表达的只活今生,那便是对“之后”的路,有些怕的吧,毕竟杨先生是会怕鬼怪的。
其实不管我们面临死亡剩余的时间还有多久,几天,几年,几十年,都要思考一下终点。数月之前按照了个软件,设定好自己期望的死亡日期之后,那么会算出你还剩下的时间,看着一秒秒走过的生命,会不由的思考生死的问题。
书里很不错的建议是,只修此生,不管来世,那也就是不管死后如何了。只要致臻完美的去修身,那就足够了,怎么去修今生,是个问题。
(2)认识自己
在对问答里杨先生的一个观点是很赞同的,说的意思是人都执念的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其实这或许是误解。在后面的注释散文《镜中人》中,说的自己照镜子时,总是觉得自己没那么丑,这隐射到人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评价自欺欺人并不为过。
“情人的眼睛是瞎的,本人的眼睛更瞎!“自己对自己的另类欣赏,把自己当成最入自己眼的形象,“真好看”、“真高大”、“身材真好”、“真善良”,这都是对自己与他人的评判标准的不同,我们总是想表现的自己成什么样,就会认为自己是什么样子,这是不自知。
推己至人,我们对别人的认知、评断,很可能也会是错误的、偏颇的。镜中人理论来说,对自己和别人的不完全正确的判断,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3)直面自己可怕的东西
这本书谈的是生死,很显然也不得不承认的事情,死亡是大部分人都害怕的东西。很多道理杨先生其实都会经过辩证的,某个人生阶段的她,或许会认为死不可怕,某个阶段,或许她就会认为死好可怕。最后,数易其稿之后落笔,是这样……并不一定适用所有人,但这本书的观点一定是杨先生对人生、对灵魂、对苦难、对死亡的一种她自己的认识。
而我们自己应该怎样面对恐惧?即便不提死亡,我们在极苦的人生里,也会面对很多可怕的事情,该怎么去面对?交际、结婚、工作、打电话、吃饭、外出……我们怕的很多,应该去直面还是应该去逃避,这是个问题。不想聊直面和果断的对是不是真对,也不想聊畏缩在自己的世界里的错是不是真错。
不过,人生极苦是定数,那么想过得好一点,敢于直面恐惧,是没错的了。
(4)不认命,勇敢
书里讲的天命和天理的存在与否,最容易陷入一个死循环。假如天命存在,你不信命,觉得自己的一生都是靠自己打拼出来了,可谁知道,这就是天命?不信天命这件事,能是天命决定的;信天命这件事,可能是因为靠自己的努力最后才有美满结果,自己心里却以为是天命所幸!
关于命中注定这件事,其实只当一条准绳就好,把它设定的高一点、美一点,自己在处于泥淖之时,看看那条准绳,把自己拉起来。那时候,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泥水,对天说:“天之我幸!”
有些时候,天命或天理,就是自己。
书中注释《秀秀》的故事,苦楚的一生,平淡的一生,让我思考命运造人。或许是命,或许是自己的选择。书里说的我们是处境使然,不能自已,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决定,才是勇敢的跟命运叫板。
三、那些思辨的
前文也说过,书里只是杨先生这个阶段所思所想、自问自答,并没有要求我去恪守什么,改变什么,但也的确从中思考了一些东西,或者说是不同的念头盘旋脑际,挥散不去:
(1)人是万物之灵的说法,太捧高人的地位。
前一段时间很火的纪录片《王朝》,讲述的黑猩猩、帝企鹅等动物的族群生活,俨然有着完整的生存生活秩序。能繁衍,能生存,有阶级,有勾心斗角,跟人类的差别很大吗?是文明差距吗?
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吧,认为我们的智力、文明等等都高于动物,可是假如有比我们先进几万年的高等文明,那么他们看我们和我们地球上的动物,其实也是一样的吧。如同,我们现在看历史,古代的某些生活行为,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可笑一样。
还有一个视角,动物是怎样看我们的?帝企鹅或许会想,直立行走的两脚动物真傻,不喜欢南极冷冽的空气和肥美的大鱼,却贪恋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和一文不值的金钱,真傻,真落后。动物园里的动物或许也有思维,看,在看我们的人真幼稚,我做个动作就能调教的他们傻笑,我叫一声他们就建好笼子让我住。
我们的大脑能够理解的维度上,我们或许是这个层次上最高等的生物,但是在另一个维度,空间、时间或者理解力等方面,我们或许只是如蚂蚁、大象、飞鸟、蟾蜍一样的生物罢了。万物有灵,万物平等。
(2)人本善与人本恶的事先定调
其实书里很多的论点都是先定前提,再进行的推导,这个前提的对错便是关键。其中,关于善恶的谈论,说人肯定是本善的,因为人有灵性良心,人出生就是单纯善良,面对欲望变坏,靠灵性良心会变好。
那么因为……的灵性良心就是先定的前提了,如果人人有灵性良心的这件事是对,那么人本善就等同于对。反而,如果人的灵性良心其实不是天生,而是跟欲望、食色性也一样都是需要学习而来,那么人如果本恶,幼年变的纯善,成年却经历诱惑和欲望而变坏,而灵性良心没随着出生在身上,那么就变不好了吧。
其实推导之前的定调,已经觉得人本善,那么后面的推论便是随着人本善的首映效应,而不断的强化推动,从而相信。
(3)人生锻炼的是灵魂不是肉体
书中说,即便是经历残酷和难以忍受的考验锻炼,最后锻炼的也是灵魂。因为没有灵魂的坚持,很难通过考验,所以肉体上的痛苦是靠灵魂上的坚强,从而最后锻炼的是灵魂。其实这就是完全的唯心了吧。
对灵魂的论述也是值得思辨,灵魂的存在是完全不同于肉体的,并不是说的能脱离肉体,而是说活生生的人都有灵魂。这个论点要思索意识的存在,灵魂或许只是肉体的一种变体而已,不能跟肉体分割出去。试想,肉体中神经细胞产生生物信号,从而带动全身的细胞、肌体运作,这仅仅是细胞、生物激素、肌肉骨骼等的一种活动罢了。
其实还是愿意相信灵魂的存在的,讨论灵魂不存在,其实也是较真。我们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强大的灵魂存在的。对物欲已经完全没追逐之心的杨先生,也是会更愿意相信灵魂存在的吧。
(4)强调人生价值的重要
书里强调人生价值的重要性,人活一世,锻炼一世,总是有些成绩。而追寻人生的价值,是人活一世的意义所在。其实我是赞同这一点的,但还有些人其实没这样的追逐,也是有意义的一生。
很多人混沌一生,自以为幸福,直到终老,也没有能像杨先生、钱先生那样贯彻古今,明晓人生价值,但是他们也是幸福的。不是有句话嘛,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坐井观天的青蛙,如果一辈子活在井里,那么直到死,它都会认为自己已经看过了完整的天空,它认为他的一生是完美的。
有些时候,看不透也是人生哲学。
结束言:
很敬佩杨先生能在九十多岁的年纪写成此书,《走在人生边上》是一种对我们的启迪,认真读完之后竟有“久别重逢“的喜悦。诚然,这本书是属于对自己人生有用的那一类。
走在人生边上的问答,是豁达的娓娓道来;
走在人生途中的思索,是平和的勇敢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