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or不整理
假定这样一个场景:小军是一个十分爱整洁的人,所有物品必须归类整理放好,办公桌上的文件夹一个又一个,全部文档分类整齐,甚至日程表精确到下一分钟要干什么什么。而小刚呢,则正好相反,桌子上堆积成山的资料文件也不去整理,日程表上简简单单几件要办事情概况和日程提醒。那么你认为他们谁的效率更高呢?你又愿意成为他们哪一个呢?
我想大概很多人会羡慕小刚的随性,但认为小军的工作效率更高,这样更好,毕竟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物品要归类放,整洁有序,然后强迫自己成为小军,其实你根本不用强迫自己,因为你应该成为小刚。听起来很颠覆吧?但确实是这样,几年前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专门研究不同人的整理习惯,研究发现那些特别热衷将文档分类的人,纯属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你花费很多时间分类整理保留了很多分好类但不会用到的文档,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沉没成本”即你为做一件事已经投进去的成本,而此时的你呢为分类整理文档花了很多心血,所以也不舍得扔,就造成了很多无用的堆积。而那些不喜欢整理东西的人呢,往往文件就是随手一堆,用什么拿什么,用完后再放到一堆的最上面,同时也保证了最常用的东西一直处在最顺手的位置。看上去一片混乱的背后其实已经包含了优先级,只需要过一段时间之后将压在最底层的已经无用的扔掉。而不用整理东西的这些时间他可以拿来做更多别的事情,显然小刚的做法更加省时省心。
事实上,小军的做法是被动的,被约束着的,为外部系统服务;而小刚采取的则是主动性的,外部系统是要为我所用。
· 学会拥抱甚至主动制造混乱
爱迪生有一句大家都听烂了的名言:天才就是99%汗水+1%灵感,但它的下半句是1%的灵感往往比99%的汗水更重要。这说明它在强调除了刻意练习之外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往往来自任意与随机,即任意震动。
震动理论:没有精心的布局,没有特定的方向,就这样随机简单粗暴地震动一下,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机会。
据说,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每次写不下去的时候就一个人跑到电影院看电影,看完后就有了想法。是不是很神奇?是因为分心会带来任意的震动,从而给创造过程带来不确定性。很多情况下证明,一心多用情况下会产生更多idea,因此以后当我们创作过程遇到瓶颈时,不妨试试这样一个小方法:提前制作很多张卡品,上面可以随便写,如:去花园浇花,下楼跑上一圈,给自己买一袋小饼干吃等等,当你做不进去事情的时候,就随便从这些卡片中抽取一张,然后按照卡片上的内容去做,也许当你下楼的时候看到了墙上贴的某个小广告,或者是花园里的某一株植物就可以为你带来灵感,因为它们会给大脑带来新鲜感,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也就容易出现灵感的火花。
每到过年我们就会看到这句话:以前是没年货有年味,现在年货有了,却没了年味,连走亲戚都变成了形式化的流程;以前朋友发个心情你会在下面评论上几句,而现在只是点个小小的赞等等,种种这些难道不像是机器人的行为吗?就算是我们聊天时用的表情,也是外部在让我们的情绪标准化,以此便于做大数据处理。时代发展迅速,现代社会把我们培养地过分循规蹈矩了,而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充满套路规则化、标准化的世界中生存呢?拥抱不确定性。
总结一下: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是把人机械化;而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
本文暂时到这啦~大家好哇!许少少会在这里不定期更新学习心得,期待共同进步~(^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