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原生家庭个案中,
邹小辉导师说了这样一句话:
用心聆听别人的故事,
用心感受别人的感受,
把自己当成那个故事的主人公,
把自己的感觉代入到对方的身上,
用心体验那种疗愈的感觉,
然后,
疗愈自己的伤痕。
有一个女生被选为分析的个案案主,
她缺乏母爱并且和配偶的关系紧张,
她说童年印象中父母的关系很差,
最深刻的一幕场景是,
母亲强势的指责父亲,
而父亲则显得懦弱无能不敢回应,
但是父亲神情又有一点点的不敢表达出来的抗拒。
于是,
小辉让她在台下做一个观察者,
让她看到自己原生家庭中的那一幕典型场景,
请这位女生现场选择了一男一女二个人上台,
分别扮演她的父亲母亲,
然后,
让扮演母亲的人面无表情的用手指着父亲,
而扮演父亲的人则低着头,
暗暗的伸出一个手指指向母亲。
让他们像二座雕塑一样站在台上。
然后,
导师问案主女生,
这是不是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
这个时候,
这个女生开始抽泣起来,
说就是这样子的。
导师问女生,
母亲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也经常吵架,
女生回答是的,
强势的外公经常指责外婆。
于是又请了一男一女二个人上台,
分别扮演她的外公外婆,
让外公外婆站在妈妈的身后,
不一样的是,
这次是外公指责外婆,
外公强势的伸出一只手指向外婆,
而外婆则低着头无语承受。
现在台上有四个雕塑。
这个时候导师问女生,
你现在有什么感觉,
女生抽泣着回答,
我突然感觉妈妈好孤单。
导师说,
是的,
你也看到妈妈的孤单,
她其实是想向爸爸索取爱的,
因为她也缺乏爱的,
但是她不会表达,
她只从外公身上学会了指责,
所以她指责爸爸。
导师问女生,
妈妈是不是对你也很不好。
女生大哭回答,
我就觉得母亲太少时间陪我,
我觉得我仿佛一点都不重要,
每天妈妈都在上班,
我基本上都看不到妈妈,
我很想妈妈陪伴我,
但是总是得不到,
我觉得缺乏爱。
导师说,
那你也看到了,
其实妈妈也想帮家里减轻负担,
所以妈妈没有时间陪伴你,
而且她会强势的指责爸爸,
也是为了这个家更好,
对吗?
女生点头。
导师问,
爸爸的原生家庭是怎么样啊?
这次是爷爷比较强势指责奶奶,
于是又请二个人扮演爷爷奶奶上台当雕塑。
这个时候,
台上有六座雕塑,
三对互相指责的父母,
强势的指责对方。
导师总结,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这样的雕塑还可以摆下去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缺乏爱的滋养,
都用指责的方式索取爱,
结果是争吵成为家庭主旋律。
导师请案主女生上台,
请她对母亲说出自己想对她说出的不满意的话——
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不敢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出抱怨的话——
女生指着母亲哭诉:
你知道你以前对我多么冷落让我感觉多么孤单吗?
以前我是多么恨你,
我仿佛不是你的孩子一样,
妈妈我不想你这样子,
我不需要那么多钱,
我只需要你多陪陪我。。。
导师问案主女生,
这个时候是不是感觉好一点了,
女生长长出了一口气说,
现在感觉好多了。
导师说既然你也感受到了母亲的孤单,
那么我教你对妈妈说一些体贴的话:
妈妈,
我现在终于知道原来你也不容易,
你那么辛苦的负担起这个家庭,
你的原生家庭也没有给予你足够的爱的滋养,
你在家里也感受不到爸爸的爱,
妈妈,
你内心那么缺乏爱还要那么为家庭付出,
你太辛苦了。。。
说着说着,
女生泪如雨下几乎无法言语,
导师让妈妈来拥抱女儿,
对女儿说:
妈妈爱你。
接着,
让爸爸也过来抱着母女俩。
然后,
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他们都围了上来抱成一个圈,
这是一个大大的爱的拥抱,
把那个女生围在圆圈的中心。
女生从爱的包围圈中出来后,
整个人都焕发出光彩照人的样子,
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绽放的生命力的样子,
那是一种获得爱的滋养的满足的样子,
那是一种轻松愉悦自信从容的样子。
导师总结,
这就是疗愈自己的过程,
这个疗愈靠自己是走不出来的,
需要换一个角度,
让自己从受害者牢笼里面跳出来,
当一个旁观者。
当旁观者的我们了解了父母的困境之后,
我们把自己的不满情绪还给父母,
并且原谅他们的伤害——
感谢他们给予我们宝贵的生命,
接纳他们的不完美,
同时,
不要再次踏入他们的循环,
想象自己获得父母的关爱,
最终,
用爱和自己的父母和解。
这是这个课程最有价值的地方,
聆听别人,
体验感受,
疗愈自己。
我是南星学生教育中心林老师
每日原创家庭教育文章第一年第二百七十一(总第271)篇
欢迎留言互动
2019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