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读书读得特别快,一目十行,好像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把书看完,效果怎么样呢?看小说只在意主角的结局,看随笔就佩服一下作者生动细腻的文笔,看知识信息类的书呢就不停地发出原来世界还有这样的一面啊的感叹。想起我看过的那一摞摞书,我记不清多少内容,也说不出一二三。
有阵子自己越来越没信心,怀疑自己选书不对、方法不对、能力不够,把读书这事情看得越来越高不可攀。
后来,自己开始读更高级的学位,加上平时写点东西,对输入的要求越来越高,得长期保持有话可说,还得有理有据,显然不能再做一个读完两眼一抹黑的读者了。
以下是我针对改善由于过目即忘而不愿读书、不知怎么读书的情况的一些分享:
1.别把读书看成一件高冷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们对读书有个误解,习惯把阅读书籍当成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它必须高高在上,容不得一点「亵渎」。比如读书要读纸质书,纸质书比电子书有格调,能触摸到纸张才能称为书啊;读书必须有大块的时间,并且正襟危坐在书桌前看,这才是对书本该有的态度。
纸质也好,电子也好,躺着读也好,坐着读也好,这么拘泥于形式没用,关键是读了没有、吸收进去多少。
我个人还是偏爱纸质书,谁又不爱摩挲书本的感觉,以及有些需要细细思辨和品味的书还就真的只能看纸质,一行一行的琢磨,前面记不清了,随时可以翻回去。
可是电子书我也离不开,它能随身携带,等人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坐地铁也能看,睡前就算关了灯也能再读上十几页,标注的内容导出成文档,比手抄方便太多。
我还会用音频播放,开车的时候放点有声书,多是小说和杂志文章,像听故事一样,一本几百页的书塞几次车的功夫就能听完。
常见的拘泥还有,是不是非得看完一本书再看下一本书?不是,你同时追几部剧不也挺自然。
不爱读诗歌,不爱读哲学,只爱看小说?没有任何问题,犯不着分“高低贵贱”。
总说读书是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能够提升境界,是雅事,这样讲太虚。读书首先是一种享受,不是任务,也不求什么高雅,凭你自己兴趣就好,管他什么形式。
2.拆解一本书,使之变成自己的内容
我以前纳闷过,怎么有些人懂那么多,引经据典,左右开弓,什么话题都能驾驭,肯定是人家智商高于常人。偶然间参加了一次读书活动才知道信手拈来的底气是把读过的书死磕到底,主讲人那厚厚几十本读书笔记让当时的我震撼不小。
之前我也爱看别人的读书笔记,比如毛姆的《读书随笔》、木心的《文学回忆录》、王安忆的《王安忆读书笔记》等等,读起来爽快不费力,可那毕竟只是人家咀嚼过再喂到你嘴里的,任人解读再详细,不是你自己的。
叔本华说得妙「写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印在沙上的行路人的足迹,人们虽然可以因他而知道前人所取之道路,但行路人为前行和为观望前面风景的模样,是必须使用他自己的眼睛的。」
于是我也开始构建自己的读书笔记,我在这里讲讲自己拙略的方法:
我习惯从四个方面去拆解一本书,把作者的书消化成我自己理解的书。一是去欣赏作者的文笔,无论是一段扣人心弦的话语,还是一个精妙绝伦的比喻,都如获至宝,记下来,反复品读,细细去琢磨作者是怎么遣词造句的,长此以往,自己的文笔也大有长进。
二是和作者进行思想的碰撞。一个耳目一新的观点,对自己有触动,必须划重点,某个观点你不认同,批注上几句自己的想法,与作者辩驳。
三是直接获取信息。
a.拿来即用的方法,比如从《习惯的力量》中提炼出养成好习惯的训练方法,从《沟通的圣经》里记录沟通的方法。
b.再就是留意可以成为论据的地方,比如一些实验、事例、数据,可以记录下来,以后用来充实自己的文章。
c.顺着作者的思路顺藤摸瓜,会找到兴趣一致的别的书目。我最近在读一本小随笔集《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里面多次提及卡佛,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了他,欣喜若狂地喜欢上了这个极简主义小说家。
四是做思维导图。非虚构类的书籍最适合做思维导图,整本书的框架一目了然,里面的逻辑关系也梳理的清清楚楚。
只要读书是有效的,那一定有主动思考的过程,把自己思考的过程用记笔记的方法留存下来,书本本身就像嚼烂的骨头,营养既然已经吸取,骨头已经可以丢弃了。
3.回顾和输出、实践
爱读书的培根说「有些书是用来品味,有些书是用来吞咽,还有一些是用来反复咀嚼和消化的。」
我有个亲身感受,就是哪怕做了读书笔记,对于一些复杂的书,如果从不回顾,还是会将书的内容逐渐淡忘。如果定期回看,随着阅历和见识的增加,会对书籍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记得小时候看《红楼梦》,只看见家长里短,一园子人闹闹哄哄,不理解宝玉为什么不选宝钗这么善解人意的姑娘,而偏爱娇滴滴的林黛玉。每大几岁我就会再读一遍,除了更能理解人物的形象和命运的无奈,逐渐发现还有不同阅读的角度。不仅诗词值得品味,里面人物的衣着、食物、生活习惯也能做一番文章,越读越见丰富。
哪怕只是经常把笔记拿出来看看,不仅能加倍记牢,还会一直有新的发现。
我还发觉每读完一本书,如果给自己讲上一遍书的内容,也会记忆深刻得多。梁文道的读书栏目,从《开卷八分钟》到现在的《一千零一夜》我都爱看,他对书已经吃透到不管一本书是讲八分钟还是讲两小时都能游刃有余。读进去是一回事,你要是能够讲得出东西才算读明白了。
反复咀嚼、消化方能吃透一本书,但若是能运用就更有价值。
我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有本书叫《神奇的肌肤能量书》,一百多页,因为书里说的食材难以获得,其实离国内的生活有点遥远,我只记下了其中两条:一、少碰乳制品。二、吃饭时候注意顺序,先从青菜开始进食。远离牛奶以后我的肠胃功能变好了,吃饭先吃青菜会变得非常容易饱足,口味也清淡了。OK,这本书我没有白看。
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读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