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331》
今天是己亥年丙子月丁亥日,冬月廿一,2019年12月16日星期一。
第二十章【"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蒲芦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䘵,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稟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迹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上一节讲了船山对"知仁勇"的讲解。
这一节,船山讲解"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一句时说,要注意两点:
第一,这一切的要点不在于区别三者何者为高,何者为低,因为这段文字承接上文的"所以行之者一"而来,这个"一"就是"诚",诚是真实无妄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说高的话,都高,因为都朝向"诚";如果说低的话,都低,因为都没够到"诚"呢。所以,列举完这三个现象之后,最后以"及其成功一也"归纳总结。也就是说,尚未到达"成功"之前,所有的差别只是差别,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因为对于这三类人来说,唯一的意义是"成功",而不是停在半路上比天分。
第二,对这三类人进行特殊性的分类,也没啥大意思,特别是把知仁勇当作三个单独的范畴,分别套用到这三类人身上,比如说把"生知安行"的人归到知的范畴,把"学知利行"的人归到仁的范畴,把"困知勉行"的人归到勇的范畴,船山反对这个做法是因为影响了对"诚"的认识。
如果说要对这三类人分别适用的方法做出区别,本章后段就有专门的论述,不必在此强为解析,比如说,"生知安行"的方式是"从容中道";"学知利行"的方式是"择善固执";"困知勉行"的方式是"愚者进于明,柔者进于强"。
清除了路障,则聚焦于"诚"。
船山讲解说,我们要通过这三类人所要达成的真正的认识任务,是"诚"的种种形态:
1,生而知人是"诚明";
2,安而行之的人是"至诚";
3,学而知之的人是"明诚";
4,利而行之的人是"诚之为贵";
5,困而知之,勉而行之的人,是"致曲"。
(关于这些诚的五种形态的阐释,以后随文而作,此处不做展开)。
通过上述"诚"的不同形态可知,修行人切入的路径是各有不同的,所以方式方法要"因材施用",所以叫做"各致其诚"。
但不管哪种方法,都是在"诚之",都是在为德为学,所以,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一样,那就是:知、行二用贯通于所有形式的活动中。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