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驴友一词源自网络,解释为旅游的谐音较为贴切。指户外运动、自助旅行爱好者的称呼。
驴子的形象:能驼能背,吃苦耐劳。
驴友:背包客,携带帐篷、睡袋、穿越野坡山岗,宿营的户外爱好者。驴友以驴子自称,可谓自助旅行者自豪的资本之一。
去一些未开发的风景名胜区,途中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身体力行去体验陌生之地的自然、人文景观,而非以度假、悠闲享乐为目的游客。
B
出行前,我的同事就嘱咐我要有团队精神。不要冲在前面,也不要落在最后,在中间最好。结果在我们下山到达露营地,少数人先到达,落后的一拨人晚两小时到达,耽误百号人两小时时间。我的同事用她的驴行经验让我少走了弯路,也没有耽搁他人宝贵的时间。打前站的人心急,等不到领队的指挥,自顾不暇,想早些下山吃上热腾腾的饺子,多翻越了一个山头;落后的人,因为走错了路,加上一个队员崴脚,行动不便,才远远地落后。大部分人在中间跟随,不论旅途多么凶险,在一起行走,说说笑笑,相互照应,艰险变坦途。
早春的山野:枯草、荆棘、松柏郁郁。衣衫被杂草勾住,手被荆棘刮破,平时散步穿的旅游鞋像是在溜冰场。攀岩、过崖,一双双有力的大手,互助渡过难关。关注身边人,做好身边事,素不相识,却会伸出援手,出行兄弟姐妹一家人。
“你的劲真大啊!”
我得感谢父母亲,给了我大个子。身大力不亏!
C
有句顺口溜:远看逃难的;近看要饭的;实际吃饱饭没事干的。
这是对驴行者最贴切的诠释。这帮人,在城镇生活,有自己的工作,不愁吃喝,平时运动少。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没有了新鲜感,把这群人组织起来,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登山游玩,锻炼身心。于是,短途跋涉,这种既便宜又实惠的户外活动,应运而生,势不可挡。据组织者介绍,每次出行都会有新成员,出行一次淘汰一批。有些人喜欢冒险,登山有难易,出行几次就会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团体。在一个户外俱乐部,有常客,也有源源不断的新人,是否能留住人,是组织者的待客技巧。
总之,户外团体遍地开花,这种低费率活动,竞争也相当激烈。路线的选择,拼服务设施,讲诚信水准,成为考量的一个个标准。
D
第一次驴行,最大的收获是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去面对素不相识的人和物;再者,可以看到自身超越极限的潜力。荒山小径,盘山无路。路径峭壁,稍不留神就会跌入万丈沟壑。我的大长腿,在攀岩的时候占据绝对优势,小女子需要托一下,而我不用太费劲就能跨过去。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时,身体顺势前倾,双腿打颤,一个不留神栽下去,顺山势摧古拉朽,恐怕碎尸万段,生还的可能几乎没有。
下山没有石级,我们沿着自然形成的水路踟蹰前行。沿途碎石溜滑,乱石动荡,来个屁股蹲稀松平常。老队友告诉我:“身体后倾”即便是脚下不稳,摔倒,也不会栽下去。身体保持后倾,手脚并用分散重心。旁边的枯枝不牢固,不可以抓靠,扶一把松柏喘息一下,见了石头就想坐下。七拐八拐,实在没底之处,反身用脚一步步试探着走。汗水湿透衣衫,一会儿脱一会儿穿,体内积攒了一冬的寒气,全部逼了出来。
E
此番随户外运动,收获一份不同感悟。人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首先,考验人的意志力。平时养尊处优的我,连楼梯都很少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大大地考验着我的脚力和耐力;其次,不预测难易,身体也能行。不去预测前面的路是否存在风险,蒙头跟着大伙走,多少坎坷不去算计。一味地忍耐、坚持。等到了谷底平川,回望山崖,这才回味起旅途的险要,佩服自己竟然有超乎想象的坚强。
在悬崖边上攀登,稍不留神便会跌下去,粉身碎骨;碎石溜滑的下山路,稍不当心,崴了脚,折了腰,就不是小事。
“天呐,山上有千元,也不去拿了。”
“什么,还千元,恐怕万元,也没人回去了。”
是的,这帮吃饱了没事的人,还真不会为了钱肯走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