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接到一位朋友电话。朋友在电话中说:“总觉得校园欺凌离自己特别遥远,想不到竟然降临在自己侄女身上。侄女读初一,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儿,从来不惹事生非。不知道什么原因,得罪了班里的几名女生,那几名女生就在晚自习下课后,让侄女躺在宿舍床上轮流扇耳光,扇得侄女眼睛出血。中间侄女反抗过一次,却惹来了更狠毒的报复。后来那几名女生还威胁侄女,不准报告老师和家长,否则以后每天晚上都要扇耳光。”
我不禁又想起了中考前的几天。临近中考,学生要离校了。在学生离校前的那几天,领导和班主任们都如临大敌,每天晚上都值班到很晚才敢休息。根据往年的经验,学生在离校之前最容易出现打群架事件,他们往往会在离校前,对自己不喜欢的或者跟自己有过节的同学作出报复性行动。
十几岁的孩子,本该善良而纯洁,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疯狂残暴的举动呢?这其中,家庭、社会、学校都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作为父母,在孩子年龄幼小的时候,就应该反复向他们灌输“宽容”与“友善”的思想,并以身作则,与亲友邻居和睦相处。作为社会,一方面要树立正面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校园欺凌”的惩治力度。
学校更是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与几十年前相比,如今的社会风气、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学校教育的内容改变却不大,依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着重教孩子“如何生存”,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如何做人”。
孩子学会了语数英理化生,可以考一个好高中,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在这个社会上衣食无忧地生存下去。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孩子学会了“如何做人”。一旦孩子在“做人”这门功课中失败,那么这个孩子的一生都不会幸福,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给自己周围的亲友、邻居、同事带来很多痛苦。
因此,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把“做人”这门功课放到比语数英更重要的位置上,写在课程表上,由专门的心理老师任教,有三年的序列教学规划,每一节课都有精心设计的教案。
孩子到了初中,首先就应该教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就好像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这世界上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当对方身上有吸引你的品质时,你就会觉得与他特别投缘。如果对方身上有着令你讨厌的品质,你看到他就会感到厌烦。有这样的心理是正常的。友善对待自己喜欢的人,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能够同样友善地对待自己讨厌的人,这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道德经》 第四十九章中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一个人如果能够善待自己讨厌的人,那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了。虽然作为中学生,你们一时还达不到这种境界,但也要时刻这样要求自己,将之作为自己待人处事的一条准则。
接下来可以创设几种情境,让学生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比如,一个同学用刻薄的语言侮辱了你,你选择了一笑而过,结果会是怎样?你选择了用更恶毒的话回击,结果又会怎样?别人会如何评价两个不同的你?让学生明白,即使你身边有的人语言刻薄,素质低下,你也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是选择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赢得同学们的尊重,选择降低自己的人格,和对方一样刻薄恶毒,做一个令人讨厌的人。
还可以让孩子说一说自己认识的人中,哪些人是自己喜欢的,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哪些人是自己讨厌的,他们身上又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交流,总结出令人喜欢的几种品质,比如宽容,善良,正直,幽默,乐观……同时也汇总出令人讨厌的几种品质,比如:自私,刻薄,吝啬,没有责任感……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身上有哪些品质是令人喜欢的,有没有令人讨厌的品质,以后你会如何改进自己的性格缺点,逐步完善自己。
通过这样的系列课程,让学生明白自己性格改进的方向和方法,同时学会宽容、友善地与人相处,即使同学之间有了矛盾,也会首先反思自己,而不是苛求他人。这样,校园纠纷少了,欺凌现象自然也就减少了。
当然,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再专业的教育,也只能进行轻微矫正。因此,做父母的更应该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将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