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除夕,早上饭刚过,弟弟就嚷着要我和外甥贴对子(方言,春联)。
早些年,这一天上午我都是在忙着写忙着贴。那时候,贴对子用的是浆糊(面粉熬的),粘得既平整又牢固,因此对过年又多了一份期盼。这些年,都是买回来,用(透明)胶带粑(方言,粘贴)一下就完事了。
贴到一半,父亲突然过来说,“你那对子咋贴的耶”。
我一愣,说“右上左下,按传统方式贴的呀”。
“现在过联(方言,横联、楹联)都是从左向右写得,上联应该在左边耶”父亲说。
还是父亲细心,我倒没注意到这些细节。习惯使然吧,我们都知道,对联右上左下,楹联自右向左。
可厨房的窄联(权且这样称呼),却又是右上左下的,乱的呀:
贴完对子,就是帮着忙团圆饭。年三十的这顿饭,各个地方不一样呀。南方有的地方是三十早上四五点钟,北方则很多地方是三十晚上,所谓年夜饭。
以前隆重,所谓“七个盘子八个碗”。慢慢的,年味越来越淡,一火锅大杂烩代替了所有热菜。小时候爱喝的甜酒(方言,葡萄酒),也早已寻不见。
吃团圆饭之前,通常会放鞭炮接年。那么,年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接年呢?
传说,世界年轻时,天空曾一齐出现十个太阳,结果被后羿射下了九个。
这射落的九个太阳,人们认为都死掉了。其实不然,其中就有一个太阳掉落到了东海,被东海的一个龙女救起,并相爱了。
后来龙女产下一子,取名叫“夕”。这“夕”生下来就有些龙的模样、脾气和属性,和他爹大不相同。
最终事情被龙王知道了,龙王很生气,于是赶走了受伤的太阳和夕。
不久,太阳死去,留下“夕”一个孤兽流落东海。“夕”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找不到东西吃的时候经常在夜幕降临的时候袭扰人们的村庄,冬天的时候更为恐怖,常常吃人。
我们的祖先们非常惧怕怪兽“夕”,因此,那时候的人们就把日落叫做“夕”,寓意太阳西下后,“夕”就要来了。
灶神听到了人间疾苦,就将此事上报天宫,希望天上有神仙能除掉“夕”兽。可能是那时的神仙都比较忙,加之“夕”兽来历不明,没有神仙愿管此事。
此时候灶神的小孙子(另一说法是神农的小孙子),名叫“年”的小神仙,初生牛犊不怕虎,从众神中站了出来,愿意下凡除掉“夕”兽。
于是在深冬夜里,“年”手里拿着从爷爷那借来的神器:火符和红绸缎,来到了人间,与正在村里肆虐的“夕”兽大战,一直打到大年三十夜。“年”将“夕”逼到一堆竹竿,然后用火符点着了竹竿,竹子燃烧后火光冲天“噼啪”爆响,“夕”兽非常害怕。“年”神终于明白“夕”兽害怕“爆竹”,于是,带领着村民个个手里拿着燃烧的竹子来烧夕兽,“夕”被点着了,哀嚎一声,回了东海。
小神仙除掉了大怪兽,得到了好消息的村民们都奔走相告,都跑来“迎新年”,逢人就说“新年好”。
大家为了纪念“年”神为人间除掉“夕”兽,于是,每年的大年三十我们都举着燃烧的竹竿欢聚在广场,重现当时的战斗场面,后来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后,竹竿就变成了“爆竹”,这一天欢庆的夜晚就称之为“除夕之夜”。
除夕,除的就是“夕”这个怪兽。
吃完饭,就开始忙活做饺子。饺子,春节期间是一大主食,至少,三十晚上、初一、初五、十五必不可少,其他时间看情况也会吃。通常年三十会把初一的饺子也一同包好。
现在比以前简单多了,家家都有绞馅机,饺馅子不用在费力剁了,却少了一些乐趣。
包饺子通常是,大人小孩齐上阵也要包上个大半天。而春晚,似乎成了最好的饺子馅,每年都是看着春晚包饺子。
现在包饺子,也少了很多乐趣。那时包饺子,拼的是手艺,手艺好的都能包出花,比如包个花角、小笼包、小老鼠...不过,最常见的还是那独具特色的“元宝饺”(我给取得名字哈)。
为了图吉祥,通常会煮几个硬币包到饺子里(当然,也有包糖、辣椒粉什么的),看谁有福运。小时候为了这个,多吃了不少饺子。
吃完饭,接下来就是守岁。这“岁”其实是“鬼鬼祟祟”的“祟”,“鬼”是黑色的鬼,这“祟”是白色小妖,这小“年”神不怕大怪兽,就怕这小妖“祟”,人们后来得知用钱可以压“祟”,就纷纷拿些铜板给小“年”神压“祟”,这便是压岁钱。压了还没完,还要守着“祟”,不要让它跑出来,叫做“守岁”。一直将“年”平安送走就没事了,这叫“过年”。
过年如过关,尤其是今年。有人“在家”过年,有人在外过关。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自信,重视起来:
勤通风,讲卫生,出门要把口罩带;
打电话,通视频,在家也能把年拜;
头发热,口干咳,立送医院莫轻怠;
众人志,筑成城,新型肺炎定被灭。
今年除夕除什么?除“夕”这个怪兽,也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武汉挺住,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