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吟诵第十一课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节奏点是“二四四二”,韵字是“樾”和“立”。诗歌抓取到牧童捕捉鸣蝉的生动瞬间,将之定格为一幅充满情趣的图画,放牧的小孩刚刚还骑在牛背上欢快地歌唱,突然就闭口站立不动,只是因为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蝉,活泼泼地描绘出了牧童悠然自得的情态。诗中的由动而静、由有声而无声的陡然一“转” ,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活泼,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吟诵时节奏点处需要长吟。这首诗的韵字为入声,尤其是“立”字,我们可以通过戛然而止的吟诵方式很好地表现牧童由动转静的一刹那的情态。

   


        身披蓑衣,倚牛吹笛的牧童是古诗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一些山水田园诗歌中,“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更有“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些诗歌中牧童的出现给诗歌增添了几分纯真、恬淡的氛围感。某种程度上来说,郊野中牧童横卧牛背吹响短笛的画景,是融入诗人理想的牧童形象,他们自由安然、闲适快乐。这些诗化的牧童形象逐渐成为一个意象化的符号,承载着诗人们对“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坡有牧童风骨的麦麦

      而这首诗是牧童诗中颇有童趣的一首,和胡令能《小儿垂钓》有异曲同工之妙。“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把儿童的憨态可掬形象地表达出来。


      今天的课我们继续玩游戏~《牧童捕蝉》。游戏规则是:牧童蒙眼站立,其他孩子一边自由移动一边吟诵诗歌,吟诵结束时大家都站立不动,不能出声,牧童开始“捕蝉”,通过高矮、胖瘦、发型、衣服来分辨是谁,有三次机会,猜对了就换人做牧童,猜不对牧童继续捕蝉。游戏一开始,孩子们就像小鱼一样穿梭着跑动,笑着、唱着,吟诵结束时有的孩子能稳稳地定住,有的孩子还嘻嘻哈哈地跑着,牧童开始捕蝉的时候尝试慢慢地移动,左摸摸右碰碰好不容易抓到一个,开始上下摸索,毕竟人多不熟悉的小朋友有不少,命中率不高。


      换了几轮后孩子们对游戏规则逐渐熟悉,对自己身体的控制也更好了,“牧童”的心也更定了,猜中的也越来越多了。玩了几轮后我们坐下来做纸工“蝉”,这是一个简单的小手工。好玩的地方在于完成后可以利用摩擦力让蝉在两根线上行走。

        完成后孩子们发现因为折叠角度的不同最后蝉的翅膀形状不同,有的蝉能顺畅地行走有的却步履艰难,孩子们着急地找老师修改,老师引导孩子找到原因,修改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又开始尝试让蝉继续爬行,看到自己的蝉终于能“爬”了开心地不得了。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来说,面对困难能积极面对,当克服挑战后带来的成就感是一种更深层的快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