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就是那么烫

雨果说,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

理想,这个词语好烫。

2014年,我自己正处于一个职业生涯力特别烦躁的时期,对,烦躁。

毕业后,在一个地方呆上了快7年,你的内心总会产生一个躁动,我还能做什么?我就这样继续下去吗?尤其是当你看到身边的“前辈”,可能就是你未来10年以后的样子的时候,你更是躁动,不安。

而那一年我还经历了一次辞职未遂事件,一不小心投递出去的简历,没想到竟然还走到了拿offer的地步。辞职的时候,因为领导一句“我需要你”,我又把offer也拒掉了。

我给自己一个时间是,再呆2年。为了提携和帮助过我的人,  也可能2年里我还能有别的长进。

我没等到2年,1年不到的时候,挽留我的领导竟然提前辞职了,我便心无挂碍得离开,再也没有谁可以拦住我。

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我的方向在哪里,也没有任何规划,我只知道,我不会把我的未来放在这里,都过了而立之年了,却有一股出走少年要看看世界的傻气。

然后跨行业,跨职能,整整两年,我做了点职业上的探索,也算见识到了一点新世界。

但是人生三个问题,我一个都回答不好。总是在匆匆忙忙做事情,拿任务填满时间的假装努力中,忽视了人生的战略。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或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015年底我去找了一门课上,真不算便宜的一门TTT,被顾问销售课程时,认识了一位优秀的培训师,他说做一名培训师,最重要的价值观排第一的,应该是“利他”,其他几个我都忘记了,我的心被砸了一下,这一砸,3万学费就刷掉了。

上课的时候,又来了一位培训师,儒雅的新加坡大叔,从企业高管转型做培训师,说,我的人生使命,就是影响他人做积极的改变,我的心又嘭得被砸了一下。

学习结束后,有一个培训师的社群,每个月都会有培训师聚在一起磨课,我听你的分享,你听我的分享,叫做“沙龙”。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学习方式,我觉得太好了。可是,为什么只有培训师才可以呢,普通人不可以参与么?只有花了3万学费的人,才能有这样一个社群么?

所以2016年3月,我们组织了第一次的分享,在一家咖啡馆,主题是我家老公吴律师的婚姻法,因为他也想转型,做一个法律主题的社群,我说那我们就再加点别的主题吧,我把培训师社群里的资源一点点嫁接过来,愿意参与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慢慢的有的人跳出来说,总舵主,我来帮你吧,一个终身学习社区就这样,渐渐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也开始深入心理学,生涯咨询,教练技术,体验式学习,引导技术,翻转课堂等各种学习中,我可以帮助别人的武器越来越多了。

那么,我到底做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事(业)?

今天我在朱永新教授的《我的阅读观》里找到了答案,我是一个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nures。我被朱教授推荐的这本书《如何改变世界》种草了。

“他们是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最后要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

“他们是务实的人,其次他们不投机,不放弃,他们的目标是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人受到社会良心(social conscientiousness)的驱使,就像商人收到利润趋势一样。”

“他们关心的不是文凭,技术,而是诸如同情,灵活的思想方法和“强大的内核”(道德品质)。”

砰,砰,砰,我再次体验到了心被砸到的感觉。这好像就是我么?这就是我一直原来所追求的么?

今天我还在我们的共读营里说,我希望影响3万人成为终身学习者,因为如果上海3000多万人口,我希望每1000个人里就有一个终身学习的人,他们有智慧,有勇气,有担当,能够活出自己的天赋和幸福,能够引领,赋能他人。

原来太阳底下真的没有什么新鲜事!你所有的困惑,书里都有答案!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他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读完这一章的最后一首诗歌,我竟然流泪了。

我要去做那个擦星星的人,我看到了我的理想,我看到了我的使命,我甚至看到了我的墓志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