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一直是任性的人,一直希望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希望发现属于自己独有的天赋。
为什么我们会着迷于寻找自己的天赋?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在一些领域中表现得不如人意,为什么别人看起来能轻松完成的事情,到了自己这里却好像如此艰难,从而转头会问,有没有哪些领域的什么事情是我能够毫不费力完成,而别人做起来比较困难的。
找一个时间,摒除所有你可能产生的判断和理智评估,毫无拘束地想象:什么才是你真正切实想做的事情?如果生命中只能做一件事情,它会是什么?如果有一件事的乐趣让你沉浸其中、废寝忘食,它会是什么?如果有一件事让你极为享受,即使没有报酬也会去做,它会是什么?你做什么事情会感到无比的自我满足?什么事情会让你登峰造极,一直做到巅峰极致?如果你能够成为一个自己崇拜的人,他会是谁?
寻找天赋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特别想要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我们生来是做什么的,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所长,怎么样能够做到最好,我们都有“成为最优秀”的需求。这种需求是点燃我们,催我们奋进的燃料。
认真评估自己的实力,找到擅长的东西。要想一想,自己的天分在哪里?做过的事情里有什么最让你感到骄傲?对你来说,什么样的行为是最容易也最自然?当你思考喜欢的工作时,立志取得怎样惊人的成就?
如果进一步探究,“喜欢的工作”“热爱的事情”“找到天赋”,其实可能本就是误区,别人看起来轻松的事情,可能只是看起来轻松,真正背后的努力和辛苦是不被人看得见的,就像有的同学我们看到他的时候他好像一直在玩,没在学习,可是考试的时候总能考得很好,所以我们就有种感觉,他真是个天才,可是后来才发现,他回到宿舍常常学习到深夜。我们总是被眼睛能够看到的现象迷惑,哪怕是天才,背后也少不了刻苦的练习。认为找到天赋之后就可以毫不费力是种误解。
萨古鲁说,一个人必须拥有一定的能力、才华以及适当的热情。如果你有太多的热情,但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才华,这个热情会把你烧毁。你必须去提升你的能力和才华,而不是你的热情。我们渴望做喜欢的事情有时候意味着我们希望可以做“能力范围内可以完成的事情”、“自己擅长的事情”。背后藏着对“能力”的渴求,而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提升的。
天才等于灵感加勤奋,暂且不谈灵感和勤奋谁更重要,占比多少,仅从可操作性上来看,勤奋是当下可为的,而灵感来不来则难由人控制。当我们未曾100%努力之前,先别去质疑“这是不是我的天生才能”。
古典老师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中就是这么说:所谓的兴趣,与其说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不如说是一种能力。
常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感觉有兴趣的事情做了两三天就放弃了,总是坚持不下去。原来一直以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就可以一直保持感兴趣,不会厌倦。所以如果尝试一件事情一段时间后没有激情之后,立刻就简单倒推,下结论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也不再感兴趣,很快放弃,去寻找另外的目标。朝三暮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形容这样的。以往知道自己有这个三分钟热度的毛病,一直没考虑背后的症结在哪。
原来是理解错了兴趣,放大了兴趣的作用。其实兴趣只是用来产生意愿的,就像想结婚的人,愿意去相亲,这就是有了兴趣了,但认为这样就一定能把婚给结了,就想得太简单了,其实路还远着呢。相亲之后,判断能不能继续下去,需要学习。平淡的日子怎么过得有滋味是技术活。遇到矛盾怎么共同解决是门学问。结婚是个很曲折的过程。半路就放弃的得打一辈子光棍。
其他事情的积累也是一样的道理。而我的问题是在从兴趣到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常无法坚持,常常或是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放弃,或是因为枯燥的重复而放弃,说到底都是自我管理的无能。定了一个目标做着做着就觉得没有意思了,原因之一是目标定的太模糊,没有细化成每周每天的可量化指标,不知道要怎么去努力;另一方面原因是努力的结果没有看到相应的价值,觉得努力了没用,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事。
古典说:"高手在单调的重复中生成,求快不配做高手。" 高手是怎么扛得住单调和重复的呢?原来高手会让无聊变有趣。有趣是自己创造的。邮差吹着口哨去送信,纤夫唱着劳动号子拉纤都是最底层朴素劳动人民的智慧例子。
我以为的高手修炼之路是这样的:发现想去做点什么,然后就开始找资料,学知识,练技能,不断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时不时把自己的成果拿到外面的世界去卖弄,看看反响,遇到瓶颈时给自己找点乐子,然后屁颠屁颠地继续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葵花宝典炼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