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拉宁(俄)
阅读的目的:看看这个神奇的小老头,如何度过他的奇特一生;
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样精准的时间记录是为了什么?
在时间之箭上奔跑的人
封面上的那个走在时间之箭的人可爱的小老头,就是柳比歇夫。
这长箭是他的一生:82岁走到生命的尽头,即便如此,他在最后一天也有时间开销记录。他从1916年开始记时间开销日记,56年如一日,一天也没有间断过!被人和人的差距吓着了吗?
就是这个神奇的小老头,他生前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
发表各种论文和专著,他写了12500页打字稿;
他还是个昆虫学家,但他的遗产包括的广度让人咋舌: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 、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写过回忆录,追忆各种,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多国家的语言....
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这一项,他搜集了35箱标本,共13000只,并对其中5000只做了器官切片,总计300种。
还能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
说到各种宗教,他如数家珍;
他懂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罗.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
天知道他还精通什么!
舍 - 得
有人曾问研究蠕虫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问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地说,“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我这个普通人实在无法理解这些科学家究竟是怎么想的,花了一生的时间去研究蠕虫甚至只是蝴蝶翅膀的花纹!可是,这又算不算是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
然而,我觉得柳比歇夫比他更可怕数倍。他不止是专家,他更是杂专家,是每一项研究里的专家。
你有没有好奇,这样的一个做了这么多研究的人,是不是没有休闲时间,是不是没有睡觉的时间,是不是生活很刻板、干巴巴?
错!
他的一生是生气勃勃、和谐协调的。他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自已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且在旁人的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也是令人羡慕的。
他的生活丰富多彩,有10小时以上的充足睡眠,一年游泳43次、娱乐65次,有记录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你发现了吗?他不仅学业精深,玩的也没有落下,甚至比你整天通宵还玩得更多!
但是他的生活极简。像不像断舍离,他舍弃了不需要的,只留下了身体和灵魂的需要!我一直在想我们不能走着走着,只剩下了躯壳。身体和灵魂都要在路上,不是吗?
时间的”下脚料“ 和 ”田间轮作制“
他的工作要求他付出正常人无法比拟的精力,需要消耗比正常人的一生更多的时间。他当然相信他能做到,但总是要从另外什么地方再去挖掘一些力量,再去挖掘一些时间。而他真的做到了。
他想方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比如英语就是他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下脚料越利用越少,而对时间的需求越来越大。工作越深,面也越宽广。他逐步发现生物学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所钻研的分类法,促使他批判地对待达尔文主义。他不怕别人责备他陷入了活力主义、唯心主义,但应当研究哲学。已经晚了,但他终于明白,他不懂历史不懂文学是不行的;不知道为什么,他还需要懂一点音乐...是不是越学越有趣。他体验到,需要高深常识的工作,他一天至多能干八小时。他也被公认是极高明的分类学家和数学统计专家。
他记下工作起讫的时间,误差不超过5分种。计划的复杂性在于如何安排一天的时间。他决定,用去的时间应该同他从事的工作相称。也就是占用的时间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应该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
他认为应当学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用在工作上的3小时应当是真正做工作的3小时,不想不相干的事,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收音机...看到这里,你放下手机了吗?
所谓休息,就是两种工作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就像某些研究所那样,光会做计划,却不去操心这计划能不能完成。应该学会计算一切时间。
如何读书学习?
他所有看过的东西,都要仔细研究。怎么做?如果一本书谈的是不大了解的新东西,他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他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这也是读书做笔记的方法吧。
凡是读过的,看到的,听见的,他都必定要去设法领悟。他仿佛是要把这一切都消化了,以充实他的人生观。他可以引着引着,结果整场整场地都引上了,抄啊抄啊,自得其乐。
他身上有一种向自己提出问题的需求,这些问题,人们是早就放弃了的。他的可贵,在于他努力做出回答,不怕有错误。他喜欢把学校教学大纲中载入的标准答案撇到一边,他这个人虽然极其特别,但不是独一无二。
精确感知时间的能力 - “与时间之神私交甚好”
他有精确感知时间的能力,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转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的流逝。但最后你会发现,他和时间之神私交甚好!
当现代化工具越来越发达,各种发明都是为了节省时间,但是时间却越来越不够用。没有时间看朋友,没有时间到秋天的树林里去站一会儿,什么也不想,光去听听飞舞的落叶飒飒作响;没有时间吟诗;没有时间陪家人多一点,但是每个人都有手表或时间在身边。
时间花销日记格式: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每个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年度总结会把一生中做的所有事情统计出来,他年度总结是篇幅浩瀚的报表,整整一本,什么都有记录;除了工作,休息、看报、散步等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他都记录在日记中。
通过时间统计法,他能准确地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他可以精确地提前一年计划他的生活,而且误差仅1%。他不仅记录工作的成果,连生活中的倒霉事儿都一一记下了。
他在1963年骄傲地记下了2006小时30分钟的工作记录,这是他最高记录,平均每天5小时29分,而战前,每天大约4小时40分钟!
柳比歇夫的时间比别人多了一倍可能都还不止。时间统计法可以节约时间,但不能增加额外的时间。它的关键不在时间的数量上,而在于时间的质量。
柳比歇无的时间如水晶般晶莹、匀称,使人为之惊叹不已。几十年的时间可以一眼看透,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丝毫模糊之处,也没有禁区。
计划没有全部完成,还幸福吗?
柳比歇夫完成自己原定的计划了吗?没有。
他从1925年起,就千方百计地压缩自己对昆虫的研究,他舍弃了象虫类,只留下了地蚤。但就是地蚤,他也不得不缩减种类。到了1970年,在可靠地鉴别性别方面,他总共才完成了6个小类的任务。设想得那样多,而完成得却那样少!45年从事跳甲属的研究工作,成果却是如此微不足道。
他属于能超越自己可能性界限的那种人。他的身体并不怎么好,但由于遵循一定的生活制度,他长寿,一生基本健康。他在各种最为复杂的情况下,始终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他几乎一直从事他想干的和他爱干的工作。他不是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吗?
这儿说的”幸福“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他制订的、核算过的、安排好的计划落了空,哪一项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大部分著作没能在他生前出版。他提出的目标确确实实是当务之急。目标并没有使他失望,相反,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已经接近了那些目标,已接近到能够看得见它是多么美好,多么有意义,并且是可以达到的。当他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时,已经死期将临,这是最令人伤心的。他所缺不多 - 再有一次生命就够了。
他具备一切足以获得盛誉的条件:意志力、想象力、记忆力、禀赋以及其他品质。它们搭配恰当、匀称。所有这一切,他都够了,要是他给自己的目标稍小一点点的话,那么他可以获得不知大多少的成就,等待着他的将是法布尔或乌瓦洛夫般的盛名......倒霉鬼,他自己也这么称呼自己。
可是为什么在年轻的科学家中,也不仅仅是青年,还包括有贡献的、声名烜赫的学者 - 喜欢他的人一年多似一年?为什么在各种会议上,听众怀着深切的敬意聆听他的报告?为什么他自认为是幸福的人?更确切地说,他自认为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
用《圣经》中的神话来打比方,可以将他比作施洗的约翰:他属于为生物学准备新观点的那种人。他播种,明知看不到发芽。他怀着一个信念,深信他的工作以后会用得着的。
秘密
柳比歇夫最大的秘密是: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他清楚自己活着的目的,在28岁时就设立了人生目标。
这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