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认识到,对于家人的关爱,共同成长比给予重要。也有很多子女和父母、夫妻、兄弟姐妹之间,常常抱怨另外一方不知道珍惜自己的付出,或者是抱怨对方得寸进尺一直索取。中国人可能是文化的原因,喜欢用给予来当成爱。对父母长辈好送礼,对子女后辈好送礼,到现在市场化之后有的时候甚至简化为直接给钱了。在现在物质丰富的时代,送礼容易,挑选对很难,不如直接给钱省事快捷。然而缺少共同成长的效应最后让关系变得割裂,慢慢失去了关系本身的作用。当关系的两方一方变得很强,特别是比对方高一个维度后,简单的给予就和施舍一样。对方要么觉得你在用钱打发人没感情,要么就想要更多。而只有找到共同成长方式,让双方一起进步才能让关系的发展越好。
我们一生有很多关系,可能夫妻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结婚后一起生活可能就是几十年。所以在回答妈妈和老婆掉水里面先救谁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救老婆才是对的。但不管怎么回答,你不救的那方肯定会很难过。难道这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么?不如让老婆和妈妈都学会游泳好了。当然老人家学会新东西比较难,但是让老婆学会,不仅仅不让你救了,还能帮你救老妈。我想共同成长是维持婚姻最好的方式,因为成长会让我们遇见新的东西,有新的思想。《手机》电影中说了一个词审美疲劳,如果我们面对一个20岁就死了,后面几十年不会变化的活死人当然会疲劳。而不断的成长,就会不断进化为新的物种,给对方熟悉而又新鲜的感觉,会让关系更加稳固。夫妻不断的获得新的共同经历,进入新的社交圈,获得新的职业、培养新的爱好,总是不断有新的东西让我们生活枯燥,也就更容易长久下去。
与子女关系可能是我们第二种要的关系,受限于我们人类的本能,我们对于基因的延续都有强烈的欲望。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更加迫切,总希望子女能获得最大的成功。但等子女真正能远走高飞的时候,又开始割舍不下,甚至有的时候要拉后腿。在很多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上,前半段是无条件付出、后半段是无条件索取。对待子女,我们盼望其成长,起点比我们更高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最好的教育方式,不过是言传身教,远远胜过于给他们买最好的东西,上最贵的兴趣班。外在的条件,随着时代都会改变和落后,而只有内在的品质会伴随子女的一生。如果想要子女不怕困难,最好是我们遇到困难积极解决不抱怨。要子女爱学习上进,最好的方法是我们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要子女具有好奇心,最好是我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追根问底的习惯。
与父母的关系是比较难的一段关系,因为我们对于他们的影响力会比较小。但从共同成长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我们觉得好的东西,告诉他们我们的价值观。远比直接买最好的东西给他们,最后他们却舍不得用要好。要共同成长就要让他们逐步的学习过度,一下子跳跃到一个新的东西总是会不适应的。当我们试着从父母的角度去看待很多问题,就会发现那根本不是钱的问题。不放心我们去外面吃是以前他们的时代外面的东西卫生条件差。不喜欢洗衣机是因为以前老式的洗衣机效果差而且电费占月支出比列很大。明白他们的顾虑,再慢慢解释我们的想法给他们听,他们也会接受新的观念开始成长。通过几年的努力,我让我父母接受了请保洁做清洁,接受了使用智能手机。我妈妈小学未读完,认字不多,但是智能手机的好处太多,一旦学会了就再也用不惯老人机了。现在她让我不识字的外婆也用上了智能机,通过看头像让外婆学会了用手机打电话。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机会,总是能找到让父母跟我们一起成长的机会。现在我父母都学会了用微信,微信视频聊天、微信支付也会了,也能用手机看看视频,玩玩游戏,他们也成了连上网的人。
剩下一类关系中就是兄弟姐妹这类,当然我觉得朋友这类关系在共同成长上也和兄弟姐妹类似。由于现在大部分人都住得比较远,很多关系慢慢就疏远了。朋友不怎么见面可能慢慢就不是朋友了,而由于成长速度不同,等再次遇见已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没多少共同语言,只能剩下怀旧了。兄弟姐妹的情况也差不多,只是就算不怎么联系,血缘还会让关系继续维持下去。这时候如果有机会,帮助他们和我们共同成长,才能让关系更加紧密,更加长远。我就试着推荐了得到专栏给几个朋友和表兄妹,虽然有的人并不一定接受推荐。但多努力找机会,可能总是能找到共同成长的事情,就算不能同进退,也会让我们多一些共同语言,不至于见面只能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