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年前,我还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每次去理发店,听着录音机里放着“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串一个幸运草,串一个同心圆……”的歌声,我都会多驻足一会,如果理发店的墙上还贴有小虎队的海报,我更是会多看几眼,那时,感觉他们简直是我神,遥不可攀,甚至顶礼膜拜都不过分,乖乖虎转身微笑的样子,成为我经常拍照的专用pose,他那短短阳光而飘逸的偏分头,也成了我的御用造型,甚至那时流行的西装马甲也成了我的标配…
初中时,BEYOND主唱黄家驹成了我的偶像,几乎每天的随身听和CD机都是“海阔天空、真的爱你……”特别是骑着自行车放学“狂奔”时总是大喊几声“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后来,成了张学友,再后来,“死了都要爱”的信乐团……
到了大学毕业,误打误撞成了一名初中教师,几年的工作下来,不知哪天起,突然感觉自己一下没了偶像,自己也不爱听歌了,也不爱“打扮”了,更不爱去模仿谁的姿势或穿着了。
现在已人到中年,为了生活没日没夜的奔走,为了家庭,重复着每天枯燥的例事。是因为这些“杀死”了自己的偶像,还是因为岁月“杀死”了偶像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答案肯定都不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偶像是什么来谈谈:偶像是什么呢?
不同年龄的人们肯定回答都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回答也不同。回顾过去,我追逐过的那些偶像,他们为什么是我的偶像,甚至是当时社会很大一部分人偶像,我们在偶像身上追逐什么?
雷军说过:现在风口上,猪也能飞。那么,那些当时心目中偶像,是站在了那个时代的风口上了吗?或者仅仅是现在风口上?那个时代的风口是什么?
回忆小时候,90年代末,改革开放已有几年了,很多家里有了收音机,电视机,已经可以初步“享受”娱乐文化的输入,少男少女看到电视上的小鲜肉、小仙女有了一定向往,同时周围同学的大肆渲染,没个偶像感觉自己都没法和周围人交流了,其实明星的光鲜也确实是我们的向往,甚至有时买双新鞋都得得瑟很长一段时间……明星们制造了潮流,挖掘了我们的需求,让我们产生了渴望被娱乐的精神向往,那时对偶像的崇拜其实是我们对自己完美的追求,我们渴望活成明星那样子,有那样的形象,有那样的歌喉,甚至一颦一笑都在定义美的标准,用现在话说就是抓住了流量的风口,我们顶多算流量!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我们随着潮流的不断演变、升级,成为了时代的“老人”,我们关心的和新生代制造的已经渐行渐远,突然,我们感觉没有了“偶像”,没有了生活新形象的渴望,但我们并不是没有了影响我们,感动我们的精神向往,习大大给了我们中国梦的美好希望,袁隆平院士改善了全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产量,钟南山院士拯救了全国亿万同胞免于遭受一场场瘟疫的重创,屠呦呦首次摘得自然科学类的诺奖,成为纯粹华人的骄傲,等等杰出人才领航一个领域、甚至一个时代,他们的贡献可记入史册、旷古烁今,我们的偶像已经得到了重新定义,变成了这群“最可爱的人”,引领我们更好的生活,让我们活成真正的自己!
简书打卡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