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节,中国人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离家不管多么远,总会想尽各种办法回到家中,与妻儿老母团圆。这是一个非常有人情味的节日,也是让人们放松的节日。
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等,提到过年必然会提到的一些词,流传下来的历史传统,生活在现在的人们也还是在持续不断的代代相传,甚至有了更多新的衍生,也或者说顺应时代的潮流。
记得小时候的春节,每年都非常的期待,因为到了春节,就意味着学校放假,可以肆无忌惮的玩耍,不用想学习功课、作业的事,可以买新衣服、可以有鞭炮玩耍、更重要的是还有红包压岁钱拿,虽然当时的压岁钱只有几块钱,多者或许在10块,但依然开心的不得了。
不过也有不太开心的时候,那时候因为小吗,也不知道为什么只要到了过年,爸爸妈妈就开始要收拾东西,采购一些吃的用的,开上嘉菱,一家四口风风火火的赶回农村奶奶家。那个时候家里没有汽车,也是为了省钱,爸妈就开着那辆陪伴我们家10多年的嘉菱三轮摩托,不管天气多寒冷,也都硬扛着回家了。
2
我是不愿意回去的,那个时候小,当时爸妈结婚后就离开了农村,到市区打拼生存去了,我自然就习惯了城市那边的生活,每回想到回奶奶家那边的农村,还要住上好一阵子,过了年之后,才会回到市区的家里,心理都不开心,无奈只能跟着回去。
农村的春节,现在回想一下还是蛮有意思的,至少那个时候在农村里可以感受到很弄得节日味道,腊月28-29,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会到附近的集市上采购过年的年货,鸡鸭鱼肉、糖果瓜子等等。小孩子也特别期待这个日子,因为这个时候跟着父母去集市可以喜欢吃的东西,这时候父母一般都不会拒绝孩子的,自然我也是不例外的。
除夕夜,家家户户也都是准备好自家的年夜饭,满满登登的一桌子菜,摆上几个茶杯、小酒盅,家人齐聚桌前,开始细数这一年来的收获,一年来的感慨,一杯两杯白酒、啤酒、甜酒,开开心心,畅怀大笑,怎是一番团圆幸福。饭后,妈妈、婶婶收拾餐桌,端上瓜子、糖果、自家做的“翻果子”打开CCTV,开始迎接春晚。没多会,村里的街坊邻居开始串门走动,聊些家长里短,祝福之类的话题。春晚过半,妈妈、婶婶们端上来和好的面、馅开始准备第二天早上的水饺、汤圆。
当午夜凌晨的钟声响起时,随之而来的是各家各户的鞭炮声,霹雳巴拉要响好一阵子,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凌晨,家家户户放弃鞭炮,一则抵御年兽,二则辞旧迎新的标志、表达喜庆心情,也为了新的一年大吉大利。
初一早上,起床都非常早,穿上新衣服,梳洗好,先向长辈拜年,磕头并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大家吃完新年第一顿早餐,大人小孩便开始成群结队的在村里走街串门拜年了。这里基本会分为两拨,一波是爸爸团、一波是妈妈团,小一点的孩子一般在10岁以下的都是跟着妈妈团,大一点的大多都跟着爸爸团。拜年是非常有意思也是小孩子特别期待的,因为意味着可以拿到压岁钱了。
当然要拿到压岁钱,小孩子一般是要给长辈磕头、祝福新年的,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引自网络]
走街串门拜访祝福新年后,接近尾声基本半晌了,这时一般都是邀请朋友到家饮酒娱乐,打牌、麻将、桥牌等等,小孩子基本就在村里成群结队的聚一起放鞭炮,窜天猴、摔炮、鱼雷、didi姬…好多种类,玩起来特别开心。
3
回想起小时候的年,有种特别的感觉。
今天,我在SZ没有回家,没有跟父母团聚,独自一人,在外过了一个年,感受到了为什么小的时候,爸妈逢过年都要准备好回奶奶家。
那是一种信念,一种情感寄托,一个港湾。在外打工的人,对这个的体会最深,一年到头在外打拼,不管赚多赚少,心里都有一个情感寄托,一份向往。
当自己做出今年不回家过年的决定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试着与父母沟通了这个想法,父母也答应了。可能我还是无法理解父母内心真实的答案是什么,但结果是我真的没有回去,真的自己过了一个年。
现在回想起小时候的年,既有怀念,也有感动。怀念是那个时候的家是一个完整的家,爸妈、叔婶、爷爷奶奶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忙前忙后过年,而现在,爸妈离婚了,有了各自新的家庭,爷爷奶奶在我大三、毕业后相继去世了,终究是找不回小时候的感觉了。
当然,我并没有因此而去愤恨我的父母,相反我觉得人生百态,勇于尝试,那是他们的人生、他们的生活,我不想强加太多我的思维让他们去幸福,现在的他们各自过得也都非常好,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结果呢。
记忆中得春节,是我这个春节过得最好的春节。
我在为着那个心归属的港湾努力着,你呢?
我是谜叔,公号谜得,愿与你一起奋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