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无意间看到了讲台上文件夹里的一份公示模板:“加强统筹,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我不禁暗自叫好。前阵子,教育部发布最新通知,全国学校开始实行“双减”政策,落实到了每个老师,每个学生身上。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作业无外乎是反复训练,这也是时代发展特征,与时代紧密吻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业发展,人们主要是靠技术谋生,那时期工人多,学徒多,很多职业如篾匠,漆匠,裁缝,流水线工人等,他们只需要掌握一定技能,熟能生巧变能生存下去。那时候学生也多是机械重复的作业,简单再生产的作业。
此外,社会焦虑严重,多数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老师担心孩子考试不会,加量布置作业,各科作业加起来,足以让学生叫苦连天了,学生厌学情绪日益加重,学习兴趣消耗殆尽。这与教育本质严重相相悖,教育需要是静等花开,顺其自然,因材施教,不能揠苗助长,从长远来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释放孩子的天性,而不是靠压榨时间,靠刷题获胜。
如今社会日新月异,科技发展迅猛,很多机械活被机器人代替,稀缺的是创新和情怀。于是,我们培养人的发展,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从作业开始,教学开始,不再是机械训练,而是注重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呵护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
从哪里开始?从作业开始,从减负开始。
我认为,“双减”政策,作业除了控制数量,控制时间外,还有更多的优化措施。比如:书面和口头作业,探究实践和基础巩固作业,自主与合作作业等。作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作业,也可以学科融合完成某一份作业等。
做学生写作业是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把这种平常事做到艺术化,兼顾到个体,这就是一门学问。我想,随着时间的沉淀,我们千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会早日还给孩子一个自主学习,自主作业的环境,培养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