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红色文化适时、必要的引入,不仅有助于学生爱国热情的激发,还能够在不同层面对学校立德树人、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带来根本性影响。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习近平认为,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构成了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艰险、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也就是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对物质红色文化来讲,主要是指红色遗物、遗址等纪念场所,或者是革命历史遗存等,它们是红色物质文化呈现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场所;对精神红色文化而言,主要有在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西路军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精神实质不仅呈现出深远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内涵,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所在,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
二、红色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一个国家的无价之宝。红色文化是一颗闪耀的明珠。组织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相关的信息,可进一步增强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及道德修养,稳定其自身未来的发展基础,做好稳定铺垫。并且结合已有研究分析来看,多数学者也在研究中,肯定了将红色文化引入到课堂的积极意义。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的策略研究》中曹霞详细介绍了与渗透红色文化有关的教学策略,也指出该项教学活动的推进,有助于学生能力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在《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江羽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客观分析了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工作相互整合的重要性,也立足于资源开发及资源利用,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在《北京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红色经典专题探究》中,李瑞雪描述了现行北京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模块内容,并介绍了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意图,以及教育价值。综合来说,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将红色文化引入到语文课堂上,对于课堂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均能够起到较强的积极化影响
(一)红色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三观”。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启蒙、关键阶段,中小学时期形成的健全人格,能够为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红色文化的影响下,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尤其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敢于担当,诚实守信,也有助于克服懒惰、自私等心理问题,进而对无私奉献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另外,在红色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学生也能够勇敢的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进一步提升其心理承受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充满正能量的进取精神。
(二)红色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将红色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能够让学生在分析、讨论,或者是观看、表演红色文化过程中,对革命先辈展现出的无私无畏精神、崇高品质有更深入的感受和体会。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与红色文化个体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得更多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的道理。比如《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通过学习,能使学生切身体会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感受到我们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因此必须倍加珍惜。学习《朱德的扁担》等课文,学生也会受到革命先辈乐观主义、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积极影响,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了理想而奋斗。
(三)红色文化能够创新完善教学形式。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红色文化以其自身满满的正能量,如同一股清流,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来进行渗透,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丰富、拓展授课内容,也能够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这样,在全面激发、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学习、积累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为其良好品质的形成带来积极影响,为未来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三、红色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在红色文化教育中,教师应结合实际,利用各种形式优化授课内容与方法,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创造条件。
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红色文化与其自身的真实生活之间相距甚远。但是了解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的思想发展、素质发展、品格发展,却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以及教育改革任务的不断深化,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也编排了许多与红色文化有关的优秀作品。利用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及学生自身的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但结合教学现状分析来看,在当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红色文化的传递与渗透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课堂毫无疑问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的主要阵地,而教师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辅导者,是重要的知识传播者。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教学思想,所能够达到的教学标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性质、学习认识、学习深度及学习广度。
(一)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强化情感共鸣。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某教师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故事有更深刻的感受,就在课堂设计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影视片段,学生在观看影片过程中,通过感受五名英雄战士掩护群众、掩护连队转移,引诱敌人爬上狼牙山顶峰,最终英勇跳崖这一英雄壮举,不仅快速集中了注意力,也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感情共鸣,从而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浓厚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
在实际授课中,为了强化学习效果,教师还应强化导入,进一步鼓励学生将自身感受写下来,以增强学习效果 。比如在讲解《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时,围绕白求恩的案例引导学生作出深入思考:若大家是白求恩,处于那样的社会环境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白求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之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讨论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发表看法,鼓励学生讨论后将自身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二)设计课堂扮演环节,强化角色认同。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言,感官
是一切知识的形成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使之产生更高的学习动力,学习欲望,从而能够激发自身的认知思维,并促进自身认知思维的扩散在良好情境的带动下,深化自身的情感体验,更好的感受文化的内涵,以及其所传递的情感。在语文课堂红色文化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环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红色文化作品的作者通常都会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贯穿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委婉。要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往往离不开情境表演方面的支持。比如《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主要讲解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小英雄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在课堂表演设计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或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表演,或由学生自己创编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对小雨来的机智勇敢有更深入的体会,从而为良好品质的形成带来影响。
(三)注重常规教育,强化阅读效果。常规教育主要指课堂教学外的教育学习,作为日常红色文化教育的延伸,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拓展课文学习,鼓励学生选择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书籍进行阅读,达到强化阅读效果的目的。
一是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性理解及认识。教师可因地制宜,及早设计,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红色文化遗迹,如战役纪念园、烈士纪念碑等,并要求学生把自己在参观、游览后形成的感悟转化成文字。例如在八一建军节前夕,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烈士纪念碑,之后有正对性地开展与红色文化有关的主题手抄报比赛及朗诵比赛。在设计手抄报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进一步搜索与红色文化有关的信息,这样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拓展了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再比如在诗词朗诵上,通过让学生朗读《长征组歌》等红色诗词,进一步体会到红色文化所传递的价值,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现代生活。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撰写活动体验,或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的回顾性班会,以此加深学生的感悟及体验。
二是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现代社会,网络在教育领域中彰显出独特的教育价值。在传扬红色文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线上网络资源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多样性的红色文化熏陶与红色文化渗透。例如在讲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与文章主人公周恩来有关的一些信息,并筛选当下红色文化的相关资料,比如毛主席的“改造中国与世界”等故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展开分享交流,以真切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红色文化的印象。也可要求学生自主搜索网络资料,生成演讲稿或导游词,与其他同学分析交流,达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目的。
三是培养自主阅读习惯。老师可以将《鸡毛信》、王二小的故事,甚至是杨靖宇、赵一曼、吉鸿昌的故事等提前布置。一段时间后,老师随时讲解,随时提问,拓展学生认知视野,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还可以定期组织红色故事分享会,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课下阅读到的一些经典、或者是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红色文化故事讲解给大家。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必定有一个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