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孩子一样,我从小在从爸妈“你看看人家谁谁谁”的唠叨中长大,恨上了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但这本书第一次让我真正见识到,原来还有一种爸爸,叫“别人家的爸爸”。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作者吴荔明,是梁启超的外孙女,梁思庄的女儿,北京大学城环系教授。
作为学识浅薄的理科生,我对梁启超的印象仅限于戊戌变法。先说梁启超本人,我们第一印象恐怕是历史书上的照片:大脑门,稍突的唇齿,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三字经》里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似乎远了点;《小李飞刀》的“一门三进士,父子两探花”似乎玄了点。可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由于孩子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除对本专业深入掌握外,还多才多艺,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对西方的生活都很适应,就他们的学问以及本人的素质完全可以进入西方国家上层社会物质地位可以达到较高层次,但他们没有一个人留在国外,都是学成后就回来报效祖国,几十年来,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有很大贡献。
因为学有所长,他们不需靠父亲梁启超的名声,而是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但是由于那个不幸的历史背景,两代人爱国爱得那样艰难。 梁启超一生主张变革,为振兴中华大声疾呼却以失败而告终。 他的儿女们个个热情地为国家工作,却在历次运动中受到残酷的打击和迫害,甚至惨死。
但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梁启超的思想因已经影响了几代家人,还会继续传下去。
我之前不了解梁启超的性格。看了书才知道,他性格很风趣,热情好动,这种风气也体现在他的全部生活之中。
他自己讲:“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会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厌世,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
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地说,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率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我每天除了睡觉外,没有一分钟一秒钟不是积极地活动,然而我觉不觉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因为我每天的活动有趣得很,精神上的快乐,补得过过物质消耗而有余。”
梁启超说得很坦诚,他承认自己的失败,但是依然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我觉得可以向他学习的 是
他对自己所有孩子也都贯彻了那种趣味教育。这本书里有大量的篇幅讲述了他和孩子们的通信。
孩子在国外的时候非常想念他们,就用直接用大量的书信传递两代人的情谊,他们在信中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倾诉着彼此生活中的苦和乐悲和欢。
他们互相惦念着互相鼓励着,心中没有任何说教,只有循循善诱,没有指责,只有建议,每封信中都充满了真挚的爱。
从梁启超的在心中对子女们的称呼,足见他是多么疼爱自己的孩子:“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指儿子思成和思永)。(写到这里冏不禁感到肉麻3秒钟,这老爸也是够疼宝宝们的,不管孩子多大了)
这让我感到捧腹的是这样一个细节:
他写给大女儿思顺的信里说:“今天我一个人独住在馆里,天阴雨,我读了一天的书,晚间独酌醉了(好孩子别要着急,我并没有怎么醉,亦不是常常多喝的),书也不读了,找我最爱的孩子谈谈吧,谈什么呢?
想不起来了……”
放到现在,梁启超也是一个段子手啊。
“别人家的爸爸”还教给孩子们做学问的方法,不仅要注意专精,还要注意广博。
“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多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之部门稍微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建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极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现在特别佩服一些人叫斜杠青年,指的有多种职业或者身份的人。
我们哪怕不是斜杠青年,除了自己所学所工作以外,还有其他的兴趣和爱好,略有一点研究,生活又便有了很多乐趣,内心也更加充实。做一个有料又有趣的人嘛。
因为老爸从小教育孩子们做学问,既要专精,又要广博,所以就有了“别人家的孩子”:
思顺作得一手好诗词,
思成音乐美术体育样样拿手,也是清华校运会的跳高冠军,
思永只比二哥梁思成小4岁,俩兄弟经常一起冒险捣乱,一起参加五四之后爱国运动。
在晚些时候的抗日中,女儿梁思懿、思宇又投身新四军,历经限险迎来了新中国。
最小的儿子梁思礼,是我国著名火箭导弹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而在父亲梁启超眼中,他是全家的宠儿,小名“老baby”。
他五岁时父亲梁启超就去世了,他也是家里所有儿女中唯一一个学习自然科学的。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生活相当清苦,当洗碗工,游泳救生员,罐头厂工人……在美国的华人是卑贱的,他什么苦都吃过,只为能存活下来完成学业。
他的课外活动能力很强,参加普渡大学古典式摔跤队,并且获得美国十大学冠军,可以说很好地应了爸爸那句叮嘱----除了学业以外要多一些调剂。
老梁的孩子们除了专业特别厉害外,在其他领域也能做出一点成绩来,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清华特等奖学金答辩,又称“神仙打架”,随便扒拉一张特等奖学金答辩人,是环境工程专业的,辅修国际政治,会说英日韩德语,也做一些人文知识和书法的活动。
有人问了:既要专精,又要广博,这个时间怎么分配了?广博了自然会分散专精的精力。
确实,从某方面来说,学霸的人生跟我们这些普通人差距很大,我们花三个小时才能看到解出来的难题,人家半个小时就搞定了。不得不承认,天赋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但咱们不笨,后期努力也基本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只是别和神仙们相比就好啦,知足常乐嘛。
学霸也是后天努力的,刻意练习讲我们每个人只要在一个领域上持续10000个小时,就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父母和家庭环境真是太重要了,有学者型的父母从小就会有这个意识吧。 因为我比较缺乏这个,所以看到梁启超这个家庭,对比就会特别强烈。
我是农村的,家长不识字,我从小没有接触过各种展览和活动,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字母,老搞不明白这鸟语一样的东西,被老师骂到哭。长大后同学们说酸奶、快乐大本营、QQ这些基本的东西我还没有接触过。
后来我发现综艺和剧也没那么好看,英语也没那么难,也有一两个自己的爱好了,可以说现在重新开始另一个童年和成长期吧。一切都还不晚。
只要每天都在学习状态,就一直感觉我还很YOUNG。
梁思礼让我想起,听说很多科研大家都有一些艺术的爱好。这又让我想起了钱学森和蒋英夫妇。他们都热爱音乐,在家中,各种豪华版经典的钢琴独奏曲、协奏曲,应有尽有。
多年后当蒋英回忆那段日子,仍沉浸于往日的温馨:“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学森还喜欢美术,水彩画也画得相当出色。因此,我们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
撒得一手好狗粮。
说起狗粮啊,对于梁启超子女的婚事,梁启超也颇为得意。
比如说大女儿思顺的丈夫,周希哲,他追求进步送去日本,又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获国际法博士学位。梁启超在信中提到他们的婚姻,写信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好孩子你想希哲如何,老夫眼力不错吧?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
这本书是有层次的,完全不是纯羡慕“别人家的爸爸”和“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在那么艰苦条件下,个人奋斗是极大的主动性原因。
想着自己的老爸也是很棒的,希望将来自己孩儿他爸也有梁公的理念,哈哈!